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一、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一)选择题部分24题解析:天——皇帝,天者,皇祖;祖先——官、民;祭天、祭祖都是人伦表现。方法:经济决定政治,排除A、C项,两者没有必然联系;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25题解析:此题是多层次材料解析题,需要考虑各个层次的因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道教和佛教的地位均有所变化排除B、C,而A项宗教的兴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选C。本题考察一种隐性知识,同30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6题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习性相差甚远,是导致人欲的主要原因。故选D。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补充:理是形而上,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气是形而下,表现为万物的具体形态。是理赋予了人性,是气赋予了人形。理是本,是天地之性;而后天之气,又有气质之性。表现为人性的双重性。)27题解析:明末清初,中外贸易,中国出超,银钱流入。根据材料,排除B、D,C项中国自然经济依然是主导地位,材料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28题解析:根据“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选D。本题是老题,多常见,说明高考命题并非高不可攀,也有平民化习题。29题解析:“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说明大多数读书人认为废八股砸了自己的政治饭碗,断了自己的生路。这是直接表明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B。30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生活史,用排除法不难排除A、B项,上海和天津均为通商口岸,均为沿海城市,因此D项描述不正确。故选C。本题如果仅靠知识所学来解决,并非易事,因为课本也好、材料也好都没有提到。所以借助所学知识进行错项排除就尤其必要。另外,本题也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进行思考。31题解析:根据国民经济恢复的时间排除D,C项该时期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1953—1957年是我国的一五计划,它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粮食供应以户籍为依据,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32题解析: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实际上是干涉公民的自由。用排除法排除A、D两项;自由平等是自然法的核心,排除D。33题解析:“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根据宪法黑人按五分之三人口给予公民权,印第安人不给公民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选B。34题解析:此题属于简单题,新经济政策中的租让制和租借制是把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转给外国资本家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符合这一说法。选D。此题虽易,但也是对课本观点的一个突破,是近年高考较为热衷的考查题目之一。35题解析:用非绝对性原则排除B,通过领导地位排除D,欧元的主要作用在加强欧元区内部的经贸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欧盟内部市场。选A。综合来看,24——27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28——30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31题考查中国现代经济,32题考查西方古代政治,33——35题考查西方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总体上,除中国现代和西方古代外,其他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部分均有考查,分布相对均衡。并且大部分题与课本联系较为密切,这延续了2013年试题的特点。(二)非选择题部分40题解析:内容上:通过宋应星和牛顿的比较考查中国传统和西方近代科技,体现出第1页共5页“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常规题,材料也较短,容易理解。能力上,注重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不同背景深刻理解二人科技成果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历史史实的反思和认知能力。本题的结构几年来一直比较稳定,背景、原因、比较、特点是命题的突破口,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是答题的关键。集中考察考生在慨括、提炼、比较方面的能力,时代特征的考察明显。需要考生准确的提炼材料中给定的信息,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问题。从给定的答案来看,部分抄材料的点一个也没有,均需要考生概括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