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焦虑一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1.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理论将心理功能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密切相关的结构,本我是生命中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它们有时是相互矛盾、与现实环境激烈冲突的;而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人类较高尚的行为规范;自我正是在协调本我、现实的环境和超我相互关系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是我们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在现实中的本来面目。当自我不能很好的协调与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人格的核心部分就受到损害而失衡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2.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又过分地要求他们,强使孩子接受超越其幼小心灵的承受能力的教育,容易致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强大的升学压力也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无疑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每次的考试对他们都是一次检验。同时,成绩的好坏也影响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对于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二正确认识焦虑1.焦虑不一定是坏事。习惯上我们把焦虑看成是一种消极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根据心理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小学阶段,焦虑会防碍学习;在中学阶段,适度的焦虑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其激励作用超过它的阻碍作用;到大学阶段,焦虑水平和学习成绩几乎成了正相关。因为特殊的情景在引发焦虑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个人面对挑战、奋勇直前的勇气;克服困难、战胜焦虑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发展,是自我人格走向独立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虑是对生活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不前的预防针。事实上,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缺乏焦虑感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关心他人,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以自我为中心,沉缅于眼前的满足,对未来一无所知,却又盲目乐观。2.区分正常焦虑和过度焦虑,过度的焦虑是有害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说从不产生焦虑,成年人会对经济方面的忧虑、对人际关系好坏的担忧、对工作顺利是否顺利的担忧等等。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的好坏担忧、对是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担忧、会对在活动中的表现担忧、会对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担忧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焦虑,会帮助人们努力奋斗。而过度的焦虑表现为紧张、慌乱、胆怯、行为失常、思维混乱,时常处于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同时,过度焦虑还会防碍睡眠,影响食欲,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人是肯定有害的,要注意防止。3.焦虑程度是可以调节的。焦虑既然是人们对周遍事物的一种心理反映,那么就可以通过辅导或心理咨询进行调节,有意识的让焦虑程度控制在有利于完成当前任务的程度上。三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帮助学生调节焦虑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即面临一般难度的任务),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利于完成任务;但对于较高难度的任务而言,以较低程度的焦虑效果为好。焦虑与成绩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一条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焦虑时,学习、工作的效率最高。中等程度的焦虑者,有轻度紧迫感和忧虑感,注意力非常集中,思想紧张迅速。焦虑对于学生来说,始终伴随着有效的学习,无法避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使焦虑限制在适当的程度之内。1.对焦虑程度过高的学生的指导很多班主任在工作当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某个和几个学生读书非常用功,但成绩总达不到理想,与同学相比总显的要差,而他们自己或家长的期望值却很高。所以,每一次考试后,这些同学特别沮丧。如果学生面临这样的失败多次后,无形中就会觉得自己很笨,对读书感到绝望,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而这样的同学往往比较懂事,会觉得对不住父母,内心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过强的焦虑感又会影响学习和考试,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对于学习程度一直很好的学生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不允许自己落后;同时位于前列的成绩倍受老师和同学关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压力,所以每年大型考试中总有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失常。遇到这些情况,班主任要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