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哈尔滨市方正县幼儿园刘宇航德育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期的德育进行的仅是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品德教育,也就是针对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进行的教育。为了摆脱幼儿道德教育口号化的危险,使教育行为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对“影响幼儿道德教育的因素”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幼儿道德教育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幼儿道德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而且这种阶段性与幼儿认识发展的阶段是相对应的。幼儿道德的发展,有赖于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由于幼儿的道德,并不是自己头脑中自发产生的,也不是可以脱离心理实际水平任意灌输的。道德的发展有赖于幼儿本身对行为准则的理解,有赖于对事实的判断。而这种理解和判断,取决于幼儿的认识水平。当儿童不能认识某种行为准则的内容和意义,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真正价值时,他就不可能有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比如:一位新入园的小朋友因为喜欢幼儿园里的雪花片,就悄悄地把它带回了家,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的回答很真实“因为我喜欢玩”,听到这个答案后我并没有生气,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并不是有意犯错,其实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他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而偷偷地把雪花片带回了家。这时我意识到不能采取批评的方式来教育他,而应该运用讲故事或看动画片等方法,帮助他形成这方面的认识。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关于教育幼儿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小象回来了》,听完故事后幼儿对这种行为产生了认识,并能对这种行为判断对错,从而产生了自觉的道德行为主动把雪花片送回了幼儿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帮助幼儿丰富认识的同时,可以让幼儿习得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如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运各种教育手段,如讲故事,树立良好榜样等丰富幼儿的认识,从而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提供基础。二、幼儿思维特征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幼儿在道德的实践方面表现出两种矛盾现象,第一:幼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也就是说幼儿言行上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有的幼儿他明明知道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可他还是不愿把借来的奥特曼玩具还给小朋友;而有的幼儿嘴里说着“要关心小妹妹”,手却去抢妹妹手里的玩具等。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其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情景性和具体性,通常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因而在规则的实践中,只是对成人或其他榜样的言行进行模仿,这种简单的模仿是难以持久的。第二:幼儿在道德判断方面只注重行动的结果,而不考虑行动的动机。比如同是打破杯子的行为,幼儿会认为:不小心打破15个杯子的行为比故意打破1个杯子的行为更坏。这也是因为幼儿的道德判断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特点,他们不会将动机与后果综合起来考虑,只凭借行为的结果就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认为后果严重的行为更坏或者更好。由于受到以上两种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幼儿道德行为出现偏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通过各种游戏不断的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强化幼儿的道德行为,同时有计划有顺序地向幼儿提出各种要求,培养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三、家庭德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家庭德育、幼儿园德育、社会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这其中家庭德育是幼儿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前提和保证。所谓家庭德育就是指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对培养人才的德育要求,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对其子女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的教育活动。首先,家庭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家庭德育与社会文明密不可分,它决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