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悟道有位学僧曾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赵州禅师点点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连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做,你能代替我吗?”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唯有亲力亲为才能完成,而且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了以后,才能真正领悟其本质之所在。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乃至情感体验,只有在积极主动的情景下,才是高效的,才能经久不衰。因此,教育其实是一种领悟,一种悟道!前几年,李炳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全共分“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四部分。书一出版,褒贬不一,讨伐声四起。诚然,从题目上看,包含许多偏激的成分,但如果你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会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的。在书中,作者在对传统课堂批判的同时,强调教育应该回归本真,还学生以“学”的权利。这是他多年来对当前教育的一种领悟,教育不能人云亦云、传经布道,只有在感悟、思考中才会获得长足的进展。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观点作一番理性的思索,或许有益!1、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摘自《课堂亦有“道”》感悟:课堂之道在于,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学生,教师的“主导”才有了服务的对象。因此,“主导”总是围绕“主体”行动的,一切要遵循“主体”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2、从事教育的人要知道,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摘自《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感悟:身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谨记:教师永远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去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3、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摘自《不教能学会吗?》感悟: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者的责任,如果教师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教师就是失败的,也是不称职的。4、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嗜学如命”。——摘自《让儿童嗜学如命》感悟:当有一天,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把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自觉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时,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成功的教育者”。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培养“病梅”、畸形儿、伪君子、工具和奴仆。——摘自《成为“他自己”》感悟:教育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他自己”,就必须尊重每个孩子,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是刻意模仿他人,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6、能力来自于“动”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体验、探究中才会转化成“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为智慧。——摘自《为智慧而教》感悟: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这时原本僵化的知识才有了力量。7、“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让学生在“学”中“生”。——摘自《“六字箴言”是不二法门》感悟:“自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彰显了集体的魅力,“探究”展示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教育的“魂魄”。8、教师要尽可能抑制住自己的表演欲,而敢于放手让后学生“表演”;舞台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摘自《千万别“表演”》感悟:教师演得再好,始终是教师的;学生演得再差,也是学生的,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的演技发挥到极致,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表演,这才是教师明智的选择!9、“搞舒服”,你得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他惯常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他习惯于怎样学,他喜欢什么、拒绝什么。你得从他的角度、准许他从“被动”中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