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语文课堂里的“表演”内容提要:本文简单分析了,语文课堂中的表演形式,如何表演以及语文课堂中表演的意义,认为表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和想象力。关键词:形式创新意义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很多课文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去讲解课文,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有时教师的声嘶力竭却换不来学生的身临其境。在短短四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已经深刻体会这点了。于是,我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在愿意学的氛围中去获得语感,去领会语文的博大精深,去感悟课文的情感,去走进课文,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呢?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语文课堂里的表演,能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不小的帮助。一、语文课堂里的表演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教师要敢于创新,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更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里的表演又被称为“行为艺术”,就是动静结合,使语文课脱去陈旧的外衣,换上一件“有声有色”的新衣。使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1、人物对话式表演。我在上《小摄影师》这课时,我让班上最调皮的孩子扮成小男孩,平常最有爱心的孩子扮成高尔基。这样抓住班上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那个扮演小男孩的学生,在“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这句中,我班那个调皮的学生竟然真往地上一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啕大哭。而扮演高尔基的孩子连忙站起来想去扶起他,扮演小男孩的学生嗖的一声快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并且在自责。而在此时的课文讲解中,我并没有讲到小男孩有自责的心理。而从学生的表现中,我发现他已经领悟了小男孩的心理。在许多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人物对话,而往往这个时候只是叫学生们分角色去朗读,读出语气就最好了。但把这些人物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注意分析每个角色在语文情境中的喜怒哀乐和动作行为。学生上台表演时,可以夸大角色的表情,添加自己的话语。这样学生在理解人物心理的同时,又产生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这样的表演中有所想有所悟。2、设置悬念表演这种表演形式一般在新课导入时运用,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表演行为,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虚心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在课堂的前几分钟用表演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对下面他们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奇怪的大石头》一课中,上课前我找来了许多小石头、一个塑料水槽,和一盆水。上课时,同学们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不知道我在搞什么名堂。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让小石头搬家,可是小石头不会自己走,谁来帮帮它。”同学们开始你争我抢的拿起石头就走了,我适当地引导要用到我所带来的工具,让学生自己动脑,石头可以通过流水,从这里被冲击到别的地方去。引出课题,并且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流水对石头是有冲击作用的,它可以使石头发生位置的变化,从而领会李四光正是因为从小善于思考,善于动脑,遇到问题执着追究答案,才会研究出震惊世界的成果。二、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表演。现在的孩子思维性强在课堂上不仅只存在动脑思考,还希望能使他们的语言和肢体能力充分表现出来。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爱上语文这门学科,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表演呢?1、熟读课文,整理感知。一篇课文只有在多读的情况下才能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要知道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把握故事的发展情节,故事情节的转换,人物内心的起伏,课文中所透露的氛围等等。只有把握了这些内容才能为表演做好准备。2、把握角色的基本情感,深情表演。要在语文课堂中获得情感体验,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农村小学就更加的不容易了,这些孩子没接触过的东西很多,从生活中接触的东西也少,所以知识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