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自评报告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探索与发现部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能使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认识图形”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所以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本课内容。先让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结合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于本课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2、过程目标:通过量、剪、拼、折、算等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体验、论证严密的数学结论。渗透猜想--验证--结论--运用--引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算一算……”的教学法,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连贯性,我首先设计了此环节,让学生首先辨析清楚三角形的类型,让学生在复习当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分好小组,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二)质疑猜想,切入主题本节课,我尝试“通过图形的点、线、面的相互关系,深层次质疑导入,让数学课的数学味道更浓些!由点变平角,两条线相交再到四个角成直角,引出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通过分割暗示三角形内角和,使学生的猜想,有据可依,不至于瞎猜乱猜,这样的引入贴切自然,是本课的目的清楚明了。(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由于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求知欲,同时明确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接下来的验证操作,我分别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量一量由于量角器的使用学生掌握程度不一,所以我再次考虑到首先带领学生用大量角器量大角,强调清楚量角的重点,做到两个重合,然后放手有学生分组测量,效果更好,参与率也较高。通过活动验证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活动二:拼一拼活动三:折一折分别体验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到“具体感知”,再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量一量、算一算中产生猜想,在探索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体会活动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四)巩固新知、应用拓展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会求简单的三角形内角和。第二层:综合训练,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最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得到了发展。(五)总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