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音乐不容易——应该为学生配教材音响资料澳门路小学王保军生:“老师,您放的歌真好听,能把磁带借我回家听吗”?师:“抱歉!老师只有这一套,上课还要用,如果借给你,弄坏了可就麻烦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好学”的学生,我也的确不敢轻易把教材音响资料借给他们。翻开学生的音乐课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美的图案和一首首歌曲的乐谱、歌词,学生对音乐课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构图美,绝非音乐美。音乐课本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却忽略了享受音乐最重要的听觉器官。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音乐必须在声音的流动中进行和存在,因此,我们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从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声音又派生出音乐艺术的听觉属性,声音的流动虽然可以构成音乐的存在方式,但必须通过听觉的感受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又说音乐是“听觉艺术”。作为音乐教师,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唱歌曲,对于歌曲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在课堂上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后略有成效,但下一节课复习演唱时学生又会唱错,教师不得不花力气去纠正。有些难度较大的歌曲经过几节课的反复纠正,仍收效甚微。这充分暴露了现行音乐教育的不足:学生课本无法体现音乐的声音特性、听觉特性,更不能引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其实,课余时间学生也喜欢唱歌,可对着音乐课本,他们能产生音高感吗?经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唱歌,可没有伴奏音乐就找不着调了。”是啊,又有几个学生在无伴奏音乐时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乐谱唱准旋律、歌词呢?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对片中的主题曲一开始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但听得多了,就自然而然会哼唱旋律了,觉得好听,产生一种想学唱的心理,便有意识的开始注意歌词,不知不觉中也就会唱了。如果能为学生配置教材音响资料,他们学唱歌曲的过程就可从课堂上延伸到课余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听赏、学唱。而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在处理歌曲的力度、速度、音色、情绪和刻画歌曲的音乐形象上多下功夫,并引导学生掌握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技巧,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去。有了教材音响资料,学生在课后就可以想听就听,想唱就唱。我们音乐教学多年来存在的弊端是:课的终止即是音乐的终止,学生在课堂上刚刚被点燃的艺术火花得不到延续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松懈的心理会降低学习音乐的热情。想说爱音乐不容易,音乐只有发出声音才实际存在,书面音符不等于音乐艺术,课本中的歌词、曲谱必须经过演唱者、演奏者的再创造把它变成音响,利用听者的积极联想和通感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这样音乐才成为实际存在的艺术。因此,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最具有音乐特性的材料——教材音响资料,而不仅仅是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