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人教2001课标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背景。2、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分析人物的性格。3、领会小说的讽刺意义,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4、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人际交往、待人处事。教学重点:抓住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难点: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一、链接导入:1、观看视频资料:2015年春晚小品《投其所好》,思考:这个小品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讽刺了哪一类人?2、展示图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变色龙”的本义。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俄国的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代表作:小说《草原》《套中人》《万卡》《公务员之死》、戏剧《樱桃园》等。社会背景:《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三、断案热身: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帮帮忙,断一个案子。一个首饰匠拿着烟头去戳一条小猎狗,结果被狗咬了一口,一个手指头被咬伤,现在狗被抓住,狗的主人还不知是谁,假如你是一位法官,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设计说明:鉴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学生很难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通过学生个人对于案件的参与,在对比中把握“变色龙”的社会意义、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学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可借鉴法律依据:1、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2、《家犬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犬若伤人,追查犬主。犬主应负责被咬伤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及造成的一切损失。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师:这件事难处理吗?可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俄国却让一个人大费了一番苦心,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读的过程中,请用笔做好标记。师生共同完成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找出变化的语句,完成简单的图示:师生共同完成文章的结构,理清线索。2、从中我们看到奥楚蔑洛夫经过了五次变脸,他是围绕着什么变的?为什么要变呢?不变的是什么呢?(1)随着案情的变化,在短暂的时间内,奥楚蔑洛夫围绕着狗的主人进行了五次变色。(2)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变。(3)奥楚蔑洛夫“变色”背后“不变”的是:溜须拍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的思想性格。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描写剥削阶级的“走狗”:“它预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两句话可以借用到这个沙俄警官身上。4、人物形象具有怎样典型性和概括性?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5、社会意义变色龙,现在多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含贬义。在俄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见风使舵的小人”。小说用它来讽喻那种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现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这一名词已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6、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⑴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