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有效策略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刘艾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的数学认知活动提出了新的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改变了以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实现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还应从幼儿身边找起,教师要保持一颗善于观察的心灵,通过从孩子经常接触的各种材料、玩具中捕捉数学教育内容。幼儿对不熟悉的事物,往往在探索中会迷失方向,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多的发散开来或者很难进入到环节中,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环境,积极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事物数量特征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如在数学活动《运砖》中,教师需要在游戏中使幼儿主动探索出两物重量的比较的方法,从幼儿建构区的搭高楼的经验迁移到数学活动中,又比如数学活动《长大了》,教室的自然角养殖了小蝌蚪,幼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见证了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由此教师将原本教案中的树苗到大树的成长顺序排列改成蝌蚪到青蛙成长顺序的排列,满足了幼儿经验的迁移与验证。二、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当幼儿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有关联的时候,才会百分之百的投入学习中去,这个时候不仅幼儿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创造相应的数学情境,不断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在找寻材料的时候,会对众多的材料进行分析、观察以及判断和比较,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幼儿对于数学或者数、量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也可以说,幼儿找寻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幼儿思维不断发展不断开阔的过程。比如在数学活动《比高矮》中,为了使数学活动有序的开展,教师为幼儿布置了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忙,一家三口按照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排排队,后期教师将搜集上来的资料进行筛选在活动中每名幼儿都有一张这样家庭排序的照片,同时教师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低结构操作材料——纸筒,幼儿自主选择三种不同长度的纸筒放在一起进行高矮的比较,这一活动蕴含着一样隐含着的、需要幼儿解开的谜题,教师通过三次比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发现、总结出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三、创设游戏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学习数学需要教师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游戏的形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快乐的玩起来教师同时也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这种情感的体验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将数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游戏规则和要求中,让幼儿通过玩游戏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在数学活动《左左右右》中,教师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请幼儿脱离椅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模式的突破,在活动中开展了游戏活动“谁摸的快又对”、“铃鼓踩点”、“找朋友”、“我们邀请一个人”在调动幼儿兴趣的同时将活动的目标分层次布置给幼儿,请幼儿逐一攻破。四、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遵循《指南》“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的教育建议,教学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在数学活动《运砖》中,教师一改一研活动的“淡定”风格,而是强调幼儿的内在兴趣,将《运砖》这一活动实实在在的动起来,由幼儿运两种材质的砖在“小路”上走那么一遭,在过程中实现两物比较的方法,在之后教师征询幼儿比较的方法时才会出现多种丰富的回答,这就是幼儿在情境的创造下发挥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