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导学案【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自号为醉翁,是因为滁州琅琊山山僧智仙在酿泉上修建了一所亭子,欧阳修和客人经常来亭子里喝酒游玩,欧阳修酒量不好,喝一点点就醉了,同时年纪又最大,因此自号为醉翁,并把亭子取名为“醉翁亭”,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自号为醉翁的原因。后来,他又自号为六一居士。这反映了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由早年在政治舞台上的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到中年被贬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再到晚年时的急流勇退、修身养性。这种历程在古代士大夫中非常典型。【写作背景】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官场煎熬,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借用了汉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直抒胸臆般讲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和情感的变化。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乐趣,说到渴望退休,反映了他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基础字词】一、注音滁()山颍()水诮()喘()吾之乐可胜()道哉珪()骸()骨讫()二、释义:六一居士初谪(1)(于)滁(chú)山,自号(2)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3)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4)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5)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6)者乎?而屡易(7)其号。此庄生所诮(8)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9)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10)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11)以志(12)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13)道哉!方其得意(14)于五物也,太山(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15)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16)其乐且适也。然常患(17)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劳(18)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19)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20)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21)偿(22)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23)彼者已劳(24)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25)矣,幸无患。吾其(26)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27)慕之,宜去(28)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29)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30)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31)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32)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文言知识整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是为五一尔,聊以志吾之乐尔:(2)太山在前而不见:(3)累于此者既佚矣:(4)而讫无称焉:(5)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走,古义,今义,PAGE\*MERGEFORMAT1(2)此吾之所以志也:所以,古义,今义,(3)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过分,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的词:(1)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