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13.只有一个地球•课前思考:•你们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呢?•你们认为地球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吗?是否有一天也会消失呢?中心思想:•课文介绍了()的有关知识,说明了人类的生存()的道理,告诫我们要()。中心思想:•课文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告诫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阅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总结每段的大意。总结每段大意1—2:地球是美丽壮观而渺小的。3—4: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5—7:目前人类是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的。8—9: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仔细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的说出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的说出来。•第2自然段: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打比方•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把地球与宇宙作比较,来说明地球在我们眼中是美丽壮观的,但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却是渺小的。•第3自然段:•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列数字•这段主要还说明了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作者在文章中运用数字,说明了其用词准确性和严谨性。•第4自然段主要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太严重。•你们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可以联系你的现实生活,具体说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本来”是“原来、原先”的意思,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第5自然段则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同学们说说,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可以是为什么?不可以又是为什•么?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40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主要说明人类移居别的星球的可能性非常小。•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举例子、列数字•第8自然段:•“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第9自然段:呼吁人们要保护地球,爱护养育我们的母亲。•本课上完了,你们有何感受?•说出本课所用的几种说明方法。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一、学了本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把自己想到的主要内容写下来。•二、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的储存量,然后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