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了凡四训》由陈美锦编译,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针镇的,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级,(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主事,不久调任授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故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袁天启,就是后来的《了凡四训》这本书。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被兴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尤其被佛教界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之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通晓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书中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提出几条改变命运的方法值得借鉴。第一点是积德。第二点就是包容。第三点是和气爱物。第四点是惜精、气、神及爱惜身体。《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了凡四训》重在教育子女的品行及做人的准则。1、扬祖德,报国恩。2、造福之家,也就是要给自己的家庭积攒福德。3、济人之急,就是说要帮助有困难的人。4、闲己之邪,就是要收起自己的邪念,改变自己。宿命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命天注定”是不能改变的。创命论思想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需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改变。读书感悟读张晓珉著的《大明神算师刘伯温》有感,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出现了很多的圣人、贤人,同时还有另一类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奇人异士。在历史长河时里,中国有六个这样的人。这六个人分别是:西周开国元勋——姜太公,战国不老的传说——鬼谷子,汉朝首席功臣——张良,三国第一谋臣——诸葛亮,大唐第一军神——徐茂公,元末明初的大明神算师——刘伯温。作为六大神人之一的刘伯温,他是否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不仅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还有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能力呢?请看刘伯温那永载史册、预知未来的《烧饼歌》。朱元璋问道:“天下后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长享否?”刘伯温回答:“吾主万子万孙,何足问也?”随后写的三首诗:第一首诗,燕子就是燕王,指的是朱棣要谋朝篡位,建立一个永乐王朝。“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第二首:为了驱除鞑虏,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皇帝兵败被俘,明朝也差点亡国。“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第三首:虽然大明经历了“土城堡之变”的惨败,但还是胜利了,明英宗也回来了,大明王朝也重开国运。“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第三首:“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传至六百半梦至,岂有玉宇得心惊。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译:“阉人”指魏忠贤,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孙祸害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上吊,顺治皇帝进京,并且讲到亡国。这种所谓的预测,不过是后人的假托之作。刘伯温是一个自幼聪明,少年得志奇才。能掐会算,未卜先知,最后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他到底是一个“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的智者,还是一个被命运垂青的“庸人”呢?古书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能接受胡惟庸的“好意”,慷慨赴死。这才是刘伯温死亡的真正原因。最后,让我们用一句很有哲学道理的话来诠释刘伯温的一生吧:“我能猜得到开始,却不能猜到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