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肢体语言很重要学音乐课堂中的肢体语言很重要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无论是那种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肢体语言,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着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歌曲《粉刷匠》时,由于这种歌比较欢快,可以由学生们扮演小小粉刷匠,在老师的肢体语言的带领下,模仿粉刷匠的各种动作,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对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领悟力。这个领悟力主要是对音乐的赏析方面,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因素的存在,学生对其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但是如果配合肢体语言,那么这种抽象的因素就比较的具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还是主要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为主,掌握乐理知识为辅。因此在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就好像是一种音乐的具象化发展,本来只是一段音频,加上了手势,就好比变成了电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小雨沙沙》这首歌中,老师可以模仿下雨的声音,并配合柔和的手势,马上把学生带入下着小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运动,并且能够在人体肌肉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东西,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载体,所以音乐的节奏都可以在人体的身体运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对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有个比较准确的理解,而这其中的教学则离不开肢体语言的辅助。比如,《小青蛙找家》,歌曲比较轻快,其中的歌词“跳跳、呱呱”节奏感都很强,老师可以根据该曲子进行跳动、拍手,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学生会根据节奏的快慢而跳动时快时慢,这样通过与节奏相符的肢体语言,使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有了更好的理解,乐感也就随之培养了。其他的歌曲也是一样,经常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乐感。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合理地、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并带动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