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形与汉字的形成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的最美丽的姿态,莫过于“三美“的和谐统一。而我们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完成“汉字的使命”了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一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有些孩子就是对汉子不感兴趣,不喜欢冷冰冰的点横竖撇捺,这可如何是好?要知道,识字教学本身就是枯燥乏味,单调无趣,就这样,年复一年,孩子对汉字的认知更是支离破碎的。那识字的基础没有落实,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构建成一个整体呢?我不禁陷入沉思。直到一次机缘巧合的交流,我有幸加入了周其星老师的“重新认识几个字”研究小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慢慢地解除了我之前的疑惑与忧虑。短短一个多月,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汉字的热爱又被重新点燃了起来,从字出发,走近阅读,创意写话。一、感受象形文字之美,激发学习汉字兴趣汉字以象形为基础,从象形入手是汉字启蒙的钥匙。现存最早的汉字是产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儿童早期的记忆形式完全是形象记忆,学习象形字正好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一次,我听了刘良鹏老师《汉字小的时候》的讲座,明白了每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看到他以一个外国学习汉字从象形的角度去解读就觉得很有共鸣。汉字小的时候,而我们的孩子也正是小的时候,也许对他们来说,这就像是从文化源头出发。所以我在课堂上,我将《小象汉字》里简单的甲骨文,如天、人、云、雨、大、女、水、日等给孩子们做了解读,没想到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接着,我打铁趁热,让他们用所认识的甲骨文绘制一幅画,于是孩子们给我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孩子们有的设计了萌萌的“古代名片”,有的设计了象形文字绘画,有的绘制了一本本故事性的绘本。从孩子们的作品中,让我深深感受到汉字是一首诗,可以是一幅画,还能是一则故事。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从文字到文化,这也正为我们每月研究的汉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从汉字到文化,构建完整体系在重新认识汉字的过程中,每月老师选择研究一个汉字,师生解读所研究的字的起源,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展示字的演变,接下来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头脑风暴”下确定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这个月,我们紧紧抓住了春天的尾巴,正在研究“春”字。在日常的认字写字教学中,以前我们只了解了“春”字的读音、部首、笔顺、然后学会组词,学会造句。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月,我们怎么让“春”字变鲜活起来的呢?(1)研究“春”字的起源和演变孩子们通过查找书籍,如《话说汉字》、《汉字可以这样画》、《甲骨文儿童识字与绘画》、《三十六个字》、《字的家族》等,分析归纳整理,了解“春”字。其中,孩子们还学会了归纳与整理,把“春”字的演变画了下来。有个孩子说,看着“春”字一天天就长大,真是“女大十八变”呀!孩子慢慢地,把汉字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之中。(2)感受春天,亲近自然,了解季节特征通过查找,我们知道了春季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在爱尔兰,2月、3月和4月被定为春季,在南半球,一般9月、10月和11月被定为春季。班上有个小孩子跑过来,说要偷偷跟我讲个小秘密。她说:“深圳的春天,夏天的味道,因为我看见有人吃雪糕”。(3)积累“春”的文学常识成语谚语犹如一轮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孩子们在追寻光明,寻找春日的脚步从不停歇。古诗词犹如一缕春风,春风吹呀,吹呀,她吹绿了大江南北,吹醒了祖国大好河山,那柔情似水,吹动了孩子们的心。儿歌诗歌犹如一场春雨,春雨洒呀,洒呀,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呢?(4)了解“春”之花孩子们学会了亲近大自然,去户外寻找春天。这个月,一到周末,孩子们就约起来,走遍了深圳去找寻花花草草,如荷兰花卉小镇、青青世界、植物园,还有各种的花展。孩子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