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学生分析】本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观察环形山图片了解环形山的特征。2、学生通过环形山的特征能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3、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再次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合理有依据地推理假设。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方式来描述环形山的特征。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3、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再现、重构环形山原型。4、了解有关环形山的成因假说。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合理地有依据地推理假设。2、学生通过模拟“造”山意识到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有新的证据出现时,可以再次推测。3、学生通过寻找环形山成因的证据来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能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来体会科学探究的另一种方式——模拟实验。教学难点: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并进行模拟实验。【器材准备】每个小组一份面粉、各种不同大小、轻重的“陨石”、尺子、抹布等。【教学过程】(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要求详案。)时间分配教学设计设计意图2分钟一、情景导入: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球上阴影部分的远远望去像玉兔,像桂树。400多年前,伽利略借助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拍摄的照片,看月球正面、背面,由近到远观察月球,留下最深的印象?(生:有很多坑……)——因为在月球上,所以我们可以加一个字上去“月坑”。揭示概念:这就是月球上最大的地貌特征——环形山。(板书“环形山”)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表面探究的兴趣。5分钟二、分析环形山的特点你知道为什么把它叫做环形山吗?(生:圆形……)板书:近似圆形。PPT出示一组环形山的图片(局部+整体)。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环形山还有什么其他显著特征。(并板书):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分布不匀;数量众多;环中有环;环中有峰;发现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去发现环形山的他们特征,并且通过详细描述环形山特点,为后面造环形山做铺垫。6分钟三、推测环形山成因你有什么想问的?预设: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么圆形的坑是怎么来的?……结合环形山的特点,小组讨论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人为挖掘、昼夜温差、外星人……(板书)这些成因中你认为哪一个最有可能,并说说你的理由?猜想成因通过对环形山原型的认识很自然地引出对环形山成因的探究。借助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来增加多种可能性。15分钟四、我们来造环形山1、讨论怎么造环形山学生分两队,支持陨石撞击说和反对陨石撞击说。推测也需要一定的证据。我们需要更多模拟实验学生经历模型建立到模型探究,再到解释原型这样完整的一个学习过程。的证据来证明猜想,你有什么办法?——做实验。怎么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生:土,沙,球……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面粉——模拟?月面;球——模拟?陨石。这种用替代的方法来进行的实验,我们把它叫做模拟实验。(板书:模拟实验)球一个够吗?结合环形山的特点,提供相同材料的两球,一大一小;相同大小的两球,一轻一重。额外一块鹅卵石,不规则石块。刚刚同学想的实验是模拟?——陨石撞击。老师今天刚好也就只带了这些材料,那反对这个观点的同学就不做实验了吗?当然不是。一起做实验,找到反对他们观点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