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指导,拿捏的艺术——简评特级教师曹庆明的《奇妙的壳》(陈飞敏)《奇妙的壳》是我听过曹老师的第二堂课(评课稿后面附上上次评课内容)。果然,特级教师的教学魅力十足。而且对比上次《水到哪里去了》曹老师超时20分钟的一个不小失误,我想其中曹老师对学生恰当的指导密不可分,因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往往能提高活动效率。《建议》第十三条是这样说的:对观察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其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所以“指导”也是科学老师拿捏的艺术。《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曹老师设计的“材料超市”这一环节,但是“自主选材”这个环节显然缺少指导,以至于学生选材范围过大,最后甚至纪律有点混乱,曹老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控制纪律上了,超时也不足为奇了。而《奇妙的壳》这一课,曹老师的指导显现出了功力。比如:刚引入的时候,学生捏鸡蛋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不过没有曹老师事先和同学约定“不能用手指去掐鸡蛋”,我想很多好胜心强的学生不免会掐破鸡蛋,课再要进行下去,免不了尴尬,还没有说服力。通过手捏鸡蛋之后,学生的疑惑就显现出来了。虽然很多学生知道鸡蛋用手捏不易捏破,但是学生都很想知道“鸡蛋壳到底有多坚固呢?”。那么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蛋壳上放书本。曹老师把实验要求在ppt上显示出来,并且让学生读要求。之后老师做了实验的演示。曹老师显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但是这个实验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且操作也不是很有难度。对于其中的拿捏我也有自己的想法。ppt要求曹老师写得很到位,所以曹老师可以对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注意点稍加点拨即可:书本要轻轻放置;蛋壳碎裂时放上去的那本书算吗。教师的适当放手,仅作粗线条的要点说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观察实验活动更能体现探究的精神。当然曹老师不愧为名师,后面两个活动曹老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拿捏得恰当好处。当引导学生知道蛋壳的坚固和它的形状——拱形有关后第二、三个活动自然而然被提出:“拱形承受压力的实验”和“拱形内外坚固程度的实验”。有时候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仅仅利用言语而已,当曹老师提供给学生材料之后曹老师做了基本介绍,学生就很顺理成章地提出水平放置纸片和拱形放置纸片的对比实验。曹老师作为名师,对材料的选择和有序呈现材料却十分擅长,我想也是因为曹老师深知如此不但能够减少语言文字给学生带来繁琐无趣的指导,而且更加高效。“拱形内外坚固程度的实验”更是体现了这幅巧妙的材料给学生无言的指导,同时带来的好处也不言而喻:在简单指导后马上就能进行高效率的探究活动。我们作为新教师,有时候就是太“宠”学生,总想为他们多说几句。事实上,之所以科学课要在探究、实践中进行,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就是容易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当然放任不管“随意探究”自然不行,不过把指导放入实验活动本身之中(材料、记录表单),少说几个字,我还是十分赞同的。特级教师曹庆明《水到哪里去了》妄评3月28日、29日两天,北师大“中国教育梦”----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在台州市椒江区的海门小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各位名师精彩讲课,一睹各位优秀教师的风采令我受益匪浅。在此就对曹庆明老师的《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谈一下体会。因为浙江老师比较熟悉的是教科版的教材,对于冀教版不是太熟悉。但是课堂总是相通的,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堂,在膜拜的同时,也有许多个人见解想一吐为快。以前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我的老师就说过有的人有教书有天赋: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作为一个老师特有的气质----曹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整堂课下来,曹老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开开心心地学习了科学知识。比如:“黑板用水写‘水’字”这个行为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有关水的话题。学生平时生活中原本就对水就十分熟悉,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曹老师像拾花瓣一样把它们收集起来,“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呢?”“可以喝。”“水中有氧气。”“水可以发电。”……让学生自由地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当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