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恢复文化传承为由更改地名,真的合适吗?黄山市丢掉“徽州”这个旧称,确实失之草率:一,让城市名少了很多文化底蕴;二,一个地方既有黄山市,又有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会给游客带来一定困扰。但是,首先,地名的首要价值,是便利市民生活.其次,重名,即便要通过改名来解决,从控制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讲,也应该优先更改低级别的地名。更改地名,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更会给市民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显性成本:一个地方改名的话,相关的中国地图、省区地图、县市地图,要改制重印;从市区、乡镇以下,直至村里所有单位的公章、牌匾、出版物、公文纸、单位信笺等,以及公民个人的各类证件,也都要换上新地名。此外,还涉及到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200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更名的直接费用为200万元到300万元”。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经计算,襄樊更名带来的行政开销至少要1亿元。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人口在1000万以上,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大庄”,为求“名实合一”,曾欲改名为正定市或西拍坡市。据专家估算,石家庄一旦改名,完成各项以旧换新,至少需要花费10亿元。隐性成本:地名更改后,市民需要改户口本、改身份证、改房产证、改经营许可证……等等,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是无法估算的除了经费开支外,更改地名还会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2011年12月,襄樊改名一周年时,湖北记者浏览订票网站发现,很多客运站出发的预售长途汽车票上,终点站依然写的是襄樊,而非襄阳。而在北京机场,登机牌上中文是襄樊,可英文居然是“XIANGYANG”。要是使用语音查询航班电话,也只能查到襄樊的航班信息,若说“襄阳”,语音系统无法识别,报出错误的地名。这显然给出行的市民带来了非常不必要的麻烦。黄山市复名一事,很多市民并不赞同,也无关徽州文化保护。政府如欲启动此事,应该先向社会公开改名显性、隐性成本,再征求当地民众意见从黄山市的地方论坛上看,大多数市民对于“复名”一事持反对意见,并不关心所谓“徽州文化”。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与其纠结于城市名称,不如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面。如网友“sx博哥”说,“支持恢复徽州的都是那些老爷子们快退休了没事整点事,80、90后的谁愿意管那事,黄山不挺好,没事搞这个还不如想想怎么把黄山经济发展搞上去”。另一位网友“快渴死的鱼”也说,“把民生福利搞好一点,把工资提高一点才是硬道理,复名就是闲的蛋疼,图虚的有什么用。”要发扬徽州文化,有没有徽州这个名字,并不重要。第一,原属徽州府的婺源和绩溪早已不在黄山市治下,即使恢复了徽州地名,也无法完整展现徽州文化。第二,近三十年来,虽无徽州之名,徽州文化也日益受人关注,常年举办有各类学术会议,甚至有安徽学者称,徽州学已是同藏学、敦煌学并列的“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之一”。⑧在文化景观上,黄山市歙县徽城的“徽州府衙”,以民居、祠堂、牌坊著名的“徽派建筑”,都是游客期望到访的著名景观。在黄山市辖下,西递、宏村民居建筑群在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综而言之,在黄山市改名这件事情上,首先,政府必须充分调研得失,向社会公开改名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其次,必须征求当地民众意见,而不能仅凭部分文化界人士的呼吁,即草草行事。现行《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一个地方改名,最受影响的都是当地民众生活,任何人都不应在回避黄山民意的前提下,讨论徽州复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