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6年上半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星空中(一)》教学反思《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1.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星座的知识星座的划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寻找北极星等环节难度不大不应成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通过学生的“建模”过程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更少,学生一般也不会去关注和思考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的。教学中教师应降低教学难度,以一个星座中各个星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2.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改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我简化了制作环节。另外学生对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排列,一般只是停留在平面上,要一下子让学生凭空“建模”建立起立体的概念非常难,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建模”没有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远一些,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高一些,道理在哪里,学生一知半解。我把学生“建模”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解。从认知“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的关系开始,先从立体走向平面,再从平面理解立体,从而理解北斗七星的立体构成,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3.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