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材料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心中的那一缕阳光创意单位:来宾市忻城县欧洞乡中心小学创意人:来宾市忻城县欧洞乡中小心小学蒙丽丹试点范围:忻城县欧洞乡中心小学、村级小学的全体留守儿童一、产生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这些变化都间接地影响了学习,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残缺或心理教育不健全。二、教育措施与方法为了让留守儿童能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我校采取了多种措施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一)加强管理,施以爱心1.对各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老师掌握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照顾。为此,我校专门召开了专题培训活动,并由学校的韦副校长担任负责人,主管学生的德育教育。2.各年级设立留守儿童的资料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烦恼和困惑。要求每位班主任能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与留守儿童间搭建起一座心灵交流的桥梁,更好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里。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校曾经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随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脾气暴躁、任性、厌学等行为习惯。有一次,他和爷爷发生争吵,爷爷要教训他时,他立即跑开并大声的喊叫,让爷爷来追他。当其班主任了解到这个事情时,利用这个教育契机,通过晨会及主题班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班级成为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有效地转变了这位同学的思想认识。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与班级中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1.家长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为此,我校要求家长要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2.让家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