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由赏诗﹑听故事引发的三点思考长兴县后洋中学张园平一、主题内涵德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方向及其性质、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自古就有许多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此方面作过大量的论述。鲁迅先生更是针对美术教育直接指明:“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但从实际的美术教学观察来看,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而过多的是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也由此让一系列不利用美术教学的消极行为得于蔓延。因此,教师不失时机的选择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育发展的教学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为此结合我校美术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尝试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种种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美术教育走上美育与德育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会,由此引发了我对美术教学中如何将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大胆挖掘教材的指导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辅与德育的目的有了更深层此的思考。二、案例描述[案例一]在七年级上册《齐白石》一课欣赏教学中,我在讲授齐白石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中引入了齐白石的诗欣赏:“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并向同学们讲述了诗的创作背景,讲述白石老人是如何妙用诗、画(不倒翁形象)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达到讽刺汗奸污吏的目的;而后我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抗战节节胜利的时候白石老人创作的一幅《螃蟹图》只见画面上陷入泥潭中的螃蟹拼命挣扎,却越陷越深,并有诗题道:“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师生一起欣赏作品借引喻的形式讽刺日本侵略者的窘境和齐白石的爱国热情。我还讲述了齐白石是如何在混乱年代如何以诗:“何用官方为私印,调虫到老不辞劳。”表达视高官显贵为粪土,不事权贵的可贵精神。从教师言语生动的故事情节的描述过程中,从同学们凝神专注的神情中,我似乎感受到学生的思绪已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注视着白石老人的一举一动。从同学们凝神、微笑的情绪中我既读到了同学们对丑恶人物的憎恨和可笑,也读出了同学们对齐白石老人高尚人格魅力的由衷敬仰之情。为此,在激发了同学们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我借机对同学们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讲述了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我还讲述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与美术学习态度的相互关系问题,鼓励同学们以齐白石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做一个品行端正的好学生。一堂课下来由于同学们受到了精彩故事的情感体验,同学们表现出了少有的认真态度。[案例二]一次中国古代美术名家欣赏教学中当讲授到艺术人物生平介绍环节时,我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了郑板桥和唐伯虎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还没等老师展开话题,同学们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七嘴八舌的先讨论开来,显然从同学们的言语中,透过影视媒体,可以看出唐伯虎早以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人了。其实这是在我预料中的情景的,相对而言同学们对郑板桥的认识就不那么熟悉了。等同学们兴奋过后我发问道:现实中的唐伯虎真是大家所熟知的唐伯虎相同吗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于是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坎坷生平经历给大家讲述起了现实环境中的郑板桥和唐伯虎是怎样的人物和个性特征;我讲到了他们作为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思想,最后我结合引用的诗,讲到了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物他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深情讲述后,都不仅对郑板桥和唐伯虎独特的个性和艺术才能有了更进深的了解,而且更为他们在封建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发自内心的赞叹!三、案例反思思考一:品行、德育教育要“润物细无声”德育目的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方向和性质、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存在于美术教育的事实中,已是被古今中外一切社会的教育历史所证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