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适时地“进”勇敢地“退”一、认真做好“课前参与”“课前参与”又称“前参”,我们到底“参与”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做到提前预习,了解内容,有针对性地听讲学习,并根据具体的学段、年级,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与此同时,老师也必须做好“课前参与”,那就是熟悉教材,深挖教材,这样,讲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也不至于在讲课过程中被学生问“倒”。二、“课中研讨”抓住重点。课堂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一味地说,又说不到重点上去的时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引领学生去探讨,去发现下一个重点问题。在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深刻地说,不能学生没有说完就去打断他们。三、“课后延伸”也要“进”与“退”。课改以来,我们一直是由老师来设计“课后延伸”。既然我们全力以学生为主体,为什么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去设计课后延伸,这样,老师才能更加灵活地进退。在“课前延伸”阶段,教师必须要“进”,深入的“进”,以保证学生参与的效果。在“课中研讨”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与多变灵活地把握“进”与“退”。在“课后延伸”阶段,教师更应该放手给学生,只做一些方向性的指导,适时地“进”就可以了。以前教书只是把“书”教好,不琢磨“书”以外的事情,所以导致教育科学发展的迟缓。现如今,我们提倡教师的按劳动需要创造,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研究型老师必须是教育实践的自觉探索者,是教育行为的反思都,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在这一过程中,在课改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多学习,勤反思,让我们在“进退之间,活力无限”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