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胡斌一、深入解读教材。前后联系:前——二年级上册除法,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上册除法口算,三年级下册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相关计算,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笔算;后——五年级《小数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素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法的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笔算及探究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上一单元研究运算规律的活动经验再现,又一次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建立模型)”的探究过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然后,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除法算式进行变形,数据变得简单易算,并保持算式的值不变。比如能把一些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使得运算变得简单。同时,验证用竖式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法是否合理简捷,这样的思考会使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二、精准把握教育教学功能。教育教学成效如何?课前精准定位教育教学目标,突目标的统领性。思想指引行动,目标统领结果。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育教学功能。知识与技能: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会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教育功能:1.经历探索与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具体的问题,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寻找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感受算法的多样化,体会规律的价值,提高运算能力。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二、注重教学环节推进。这是一节探究型规律性课题教学,规律性课题一般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这也正体现了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教学素材是学生思维训练和增长知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完成,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前分享牛顿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课堂敢于猜想、勇于质疑的欲望。首先——激趣引入,初步感知。先让学生写算式——()÷()=4,看看你能写出几个?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是一个开放、极具挑战的的数学问题。通过写算式游戏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钻进了老师设置的“圈套”。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而快速地写出多个算式来,学生思维的匣子打开了,可能孩子的思考方法各异,但其中也许有的孩子用的就是只要先写一个算式,然后把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乘3、乘4等,这不正是商不变的规律探究的雏形和起点吗?探究商不变的规律的认知起点,不显山不露水地蕴藏于游戏之中。游戏的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玩游戏也能带来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教师的提问要极力做到简约而具有指向性,给予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合适平台初步对比分析。由整理算式推及到再次写算式。宇宙中万物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人类在事物的变化中探寻着不变的规律。数学也是这样,承载着变与不变的交替,让孩子在观察中勤于思考,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精髓所在。这是本课教学过程中初步感知商不变的规律中的变与不变。有了上一环节的启示,让学生再次写算式,思考方法比之前的感悟更深了,能正确而快速地写出算式也就顺理成章。同时,也为进一步为探究商不变的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素材。先让学生猜测课题。已经探究过一些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学生有了写算式游戏等数学活动经验,合理猜测课题,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看到课题,由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及时又迫切,合情又合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了核心的数学问题,探究之船才不偏航向。其次——自主探究,总结规律。这一环节,分成“四部曲”逐步实施完成。1.自主发现规律、表述规律。有了这样一个探究的平台,学生也就乐于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教师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经历了探究发现规律、表示规律的过程,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有效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