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传写作格式与范例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法传记文学:记叙人物事迹的叙事散文,或记叙完整的一生、或记叙一生中某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可一人一传,亦可数人合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叙生平的,称为“自传”。要求以史实为根据,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之即有艺术性,又有史料价值。其基本特点有二:一、史料的真实性和描述的文学性相结合。传记文学不是纯客观的记载传主的生平经历,而是在尊重客观史实,遵循传主的生平经历的前提下,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和细节安排上,可以根据作者的理解和作品主题的要求,而作恰如其分的虚构,也就是说,在细节的处理上带有文学性,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梵高传》(课文节选)中的7—19段浓墨重彩地描写梵高在12天之内,没晚都到德格鲁特家去观察,做画,然后又回来继续工作,反复毁画,直到创作完全满意。这一部分细节描写(如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很生动地展现了梵高为了追求艺术的完善而不顾一切、完全忘我的巨大激情。二、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加深读者对传主的深刻印象。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中特意用独立的一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两人同时各自国家的原子弹之父,但两人的气质和品质截然相反,作者如此安排,使邓稼先的风格跃然纸上,而读者对邓稼先的崇高形象就会产生强烈印象。《狷者朱自清》中则把朱自清与闻一多进行对比。两人都曾被毛泽东称赞为有骨气的人,但两人的性格则一个“狂”,一个“狷”。一个“疾恶如仇”、一个则“从善而归”。这样对比,不用更多的笔墨,就能把窗住的性格特征,品格气质等刻画得鲜明突出,使传主有血有肉的“活”起来。传记文学的基本写法: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使传主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狷者朱自清》抓住了他认真、平和、正直的性格特征。如写他曾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就坚决不买美援平价麦粉;同闻一多的“狂”进行比较,从对比中突出他的“狷”两请鲁迅讲学,替学生找书又体现了他的“善”。人物性格抓准了,才能表现其精神气质,才能使传主与众有别。二、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有机结合,力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换言之,要有文学性。传记文学不是纯客观的记载传主的生平经历,而是在尊重客观史实,遵循传主的生平经历的前提下。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和细节安排上,可以根据作者的理解和作品主题的要求,而作恰如其分的虚构,在细节处理上要有文学性。《狷者朱自清》中写一位学生竟然能差遣身为系主任的朱自清为他找书,这个细节生动有趣,刻画了朱自清的性格特征——平和。三、择要介绍,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介绍人物的主要贡献,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生平经历,(或取一个截面)只要能突出主题就行。我国著名的历史巨著《史记》就是纪传体,史太公作传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可以参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传记文学示例:狷者朱自清(有删节)叶兆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很结实,做事情认真,喜欢喝一点酒。这当然是抗战前。抗战后,刚刚50岁的朱自清成了一个瘦老头,体重只有30多公斤。这或许是中国教授们抗战前后的最好写照。抗战前,教授绝对是个人物,吃香喝辣,生活忧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得为衣食操心。朱自清的胃病早在昆明时就很厉害,如果当时有条件医治,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日本人被打败了,中国人的日子并没有立刻好起来。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据说朱自清最后是借钱做的手术。刚开始以为是盲肠炎,后来发现是胃溃疡,已经破了一个洞,一切都太迟了,进医院再也没出来。他临死时曾对夫人说,自己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坚决不买政府配售的美援平价麦粉。闻一多的性格,按中国老派的说法,属于狂,张狂的狂,闻是一座火山,要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