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爬山虎的脚教材分析:《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四、学习生字新词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五、默读、思考: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1、默读、思考:(1)这一段讲了什么?(2)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什么?(长的茂盛,能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那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二、教学第2自然段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2)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四.讲读第三自然段。1、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设计(1)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设计(2)自由读这三句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位置:A、看实物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样子:A、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B、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5、看着图,按课文顺序说说看。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五、讲读第四自然段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