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2、通过阅读,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列表填表法、小组研学法、阅读感悟法、阅读对比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老舍和北京春节习俗的资料以及完成《课前预习学案》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个别词语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3、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教学过程:一、把握单元目标,导入新课1、浏览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2、情景导入:播放春节视频。春节是喜庆的日子,是团圆的日子。3、作者介绍: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老舍的个人资料以及著作、语言特点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三个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任务1:读通课文,注意生字读音,理解“截然不同、万象更新”的意思。任务2: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任务3:交流《预习学案》中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1、交流生字的学习情况2、交流有关任务2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目标达成检测:填空: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等)除夕(非常热闹等),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交流任务3的学习情况:读不懂的地方。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带着任务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找到不懂的地方,尝试在文中找到答案。三、默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引导问题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2、引导问题2: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老舍除写了腊月初八、正月十九外,还写了哪些天呢?请快速默读课文,按顺序在文中框出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中的左边的时间一栏。)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是在感知课文内容后进行,同时根据问题的特点,特意设计快速浏览和快速默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提炼信息的速度。3、引导问题3:根据表格的提示,我们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时间顺序)4、引导问题4:按照春节的时间顺序,作者老舍写到了这些天的哪些事情呢?请细致默读课文,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小组内共同完成表格。(表格略)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要求学生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是关键,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勾画信息、填写表格,除了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外,还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5、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表格,了解春节的习俗。6、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重要的日子写得详,哪些写得略?四、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把课文难读、难懂的地方解决,让学生加深对春节的印象。五、阅读拓展通过填表格,我们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我们广州这边过春节与北京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六、总结七、作业布置1、生字抄写2、仿照《北京的春节》中的“风俗习惯”表,把我们广州的春节习俗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板书设计:6北京的春节喜庆团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深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二、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