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草船借箭 (3)VIP免费

草船借箭 (3)_第1页
1/5
草船借箭 (3)_第2页
2/5
草船借箭 (3)_第3页
3/5
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老师: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默读这篇课文,读完以后,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首先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出示课件2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老师:读完以后,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老师:谁能有用这三个词语,说一说本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师:(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十万只箭三天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的事。2、我们对整个故事的内容有了解之后,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序?诸葛亮曹操鲁肃周瑜二、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1、老师总结: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这四位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诸葛亮都是最聪明的,尤其是对心胸狭隘的人,难怪周瑜都要妒忌他,开篇直接讲周瑜妒忌的原因全班读第一自然段师:我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周瑜这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物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脑海里。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行为,心理,表情,细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语言对话,堪称名著里面的经典,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朗读,来深入的感知人物形象。2、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讨论(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3: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尽管老师读了很多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陶老师的这个问题吗?)学生:(齐答)想!老师:陶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学生: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老师: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学生:(讨论、研究)老师: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老师: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学生:(齐答)神。1老师:诸葛亮妙不妙?学生:(齐答)妙。课件4:老师: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老师: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知天时Pp5、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草船借箭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