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长阳县高家堰镇中学学校邹东平过去,我以为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我甚至以为让学生的作文“满篇见红”,改得越多,批得越细,这就是“精批细改”,表明了自己对学生负责的工作态度。素不知,学生不领我的这个情。我曾亲眼看见学生拿到我花了大量心血批改的作文本只看了一下分数便塞进了桌子肚,我心里隐隐地疼啦﹗现在反思,明确问题出在自己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受,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作文的主体,没有真正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所以,我慢慢尝试,摸索出一种修改作文的“导改法”,以就教于与我一样躬耕于作文园地的探索者和大家们。所谓导改,就是由教师引导的学生集体评改。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学生的切磋是改的主体,其方法主要有一下四种:一、让学生自主评改。第一步,让习作者自读自改。方法是习作者大声读给自己听,然后把自己读后发现的问题或应该修改的地方标注清楚,并加以修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第二步,相互交换评改。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座位、学情等),要求每个学生将做过一次修改的作文在组内评议,指出习作的优缺点,尤其是要找出组内成员的作文的亮点,再评选出一篇写得好的作文作为班级典型习作的候选对象。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是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能指导别人该怎样写,自然就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同学批改作文,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的缺点引以为鉴戒,这也是好事。请看一位七年级的学生批改作文有感:(一)初读一遍,便觉得桂花的香气幽幽飘入鼻孔,窜入体内的各处,久久地酝酿。情不自禁,又读一遍,如一轮西沉太阳的光辉轻轻抚摸着心胸,清爽飘逸的风划过脸颊,催芽的春雨暖暖地流人心里,温暖着整个胸怀。一遍遍反复朗读,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觉得乐无穷。(二)读了***的《我在快乐中成长》一文,特有感触:像一团乱麻死死地缠绕在一起,又像一群东西杂乱无章地排放在桌上,零乱不堪。无比地枯燥无味,如炽热的太阳炽烤着大地,以至于呼吸困难。就在这时,天空出现了乌云,我想要下甘露了。我焦急地等待,可是——那乌云像老鼠见了猫似地溜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留我徘徊。不知何时才有甘露啊﹗瞧,这样的评改与反馈使学生不敢写矫揉造作的作文,而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不敢抄袭作文,因为同学们一旦发现,他们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在某某作文书上见过,不信,我翻给你看。二、指导学生对照范文,谈自己作文的得失,运用典型引路。过去的批改和讲评,总失之浮泛,甚至是隔靴搔痒。发给范文对照,一经比较,孰优孰劣,感觉就清晰多了。范文可从小组推荐的优秀习作中选,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做了作文,再读范文,这时老师引领他们做一次反思,做一次对比,不但能加强这次训练的写作知识的深刻印象,而且对自己运用知识的效能有更深切的感受。谈得失,可以让习作者自己谈体会,也可以让学生谈对该文的印象和感觉。因为,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处,从另一方面给大家以启发。做对比,就是既要与范文,又要与班级倾向性的优劣点作对比。这样,心中有目标,眼前有示范,对自己的作文再认识再提高就落到实处了。如有一次导改《知识就是力量》,作文的训练重点是选用有力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先要学生谈谈自己作文的例证。然后选出三例让大家讨论,进行比较。一例是现在许多单位招聘,只要本科生,不要大专生;二例是帮助妈妈看电冰箱使用说明书;三例是美国不让钱学森回国,说他“抵得上五个师”用。一经讨论,最后大家明确:第一例用得太滥,第二例选得苍白,第三例能强有力地证明观点。三、联系导改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写法概括。导改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