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漯河四高:魏改玲想一想?想一想?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思考: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华阳洞华阳洞入口入洞后需要乘坐约5分钟的船华阳洞华阳洞回步厅。据说王安石是走到这里放弃的,所以起了这个名字。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志”“力”“物”练一练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1.学习文章“叙议结合,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本课学习目标王安石记念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者简介游褒禅山记郭佩钿制作走近作者(一)走近作者(一)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号半山,宋仁宗时,他实行新法,改革政治。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理清思路一二三(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中心句——(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构——游褒禅山记郭佩钿制作研读课文研读课文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五六里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禅山示意图游山感叹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写出了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游洞第二段结构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有志有力有物思考: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