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简案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3.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一、自学生疑写几个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二、学习释疑(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第1段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2、第2段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3、第3-5段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4、这一部分叙述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试分析作者思路。(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5、第6段中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是哪句?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哪一句?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6段内容。8、用简明语言概括第7段内容。9、文中列举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是哪两件事?10、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三、点难拨疑1、统领全文感情的句子是哪句?2、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四、反思学习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学后反思】学生虽然先完成了导案习题,预习了学案,我耐心批改后,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不足小结如下: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遇见问题敷衍了事,一点发现不了这样做是不对的。2、学习习惯影响自暴自弃,我行我素,促使知识越积越多,没自信和恒心完成作业。3、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基础太差,导致导案答非所问。4、极个别学生字迹模糊,几乎开不清在写什么。学案反思:1、学案设计较合理,不过老师讲解时语言表达有点牵强附会好像把学生框在自己设计的结构中,学生个性要充分发挥。2、教师知识面狭窄,对三国知识了解较少。3、把课堂还原学生,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就行了。4、平时要求学生注视文言文的读、说、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