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助推高效语文课堂嘉善泗洲中学欧静[内容摘要]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学生千百次的希望,而批评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有些老师批评起来毫无顾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一旦形成批评和抗拒的恶性循环,“恨铁不成钢”的良好愿望就有可能变成追悔莫及的结局。赏识,是促进学生茁壮成长极为有效的一种催化剂,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关键词]赏识教育“一线三联式”结构赏识期待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就是以学生语文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捕捉赏识教育契机,优化语文课堂气氛,精心设计和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全方位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逐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本文中笔者以语文教学所追求的“高效课堂”为主线,通过赏识教育将“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课堂设计与互动”,“课后成果反馈”与高效语文课堂相联系,形成“一线三联式”实施策略。一、转变思想,学会欣赏,赞美学生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威廉詹姆斯教授指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对学习充满信心,才会激发思维,积极主动投入语文课堂学习,并配合老师课堂教学,从而为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的理念,陶行之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潜能。赏识学生,这种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笔者在授课《沁园春雪》时,找一位同学朗读,随意地找了一个学生1初中语文来回答。结果我叫起的是班级中从不发言的一名学生。他刚一站起来就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他索性说:“我什么都不会,叫我做什么?”言语中充满了愤怒。我示意其他学生不要笑,微笑着看着他,充满了鼓励的眼神。“你一定能行的你的音质很浑厚,不要总喜欢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过了几分钟,我还是充满信心的看着他。他终于读了起来,我抓住他感情充沛,咬字准确,大肆鼓励他,他坐下后腰板一下就挺直了。我在他的眼光中看到了自信。因此,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哪怕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去欣赏他、赞扬他、信任他、鼓励他,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二、合理设置课堂授课环节,通过“赏识”教育营造高效融洽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1.课堂主问题设计,尽可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小说《俗世奇人》来说,笔者抓住人“奇”在哪里,让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思路一下子打开,有谈人物描写、有介绍故事情节、有体会人物性格、还有从幽默讽刺语言角度谈“奇”在哪里,甚至还有同学谈到了当地民风民俗。作为教师,只需要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对一些争议大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上就完成了。再比如授课《安塞腰鼓》时,笔者给出了这样主问题供同学们探讨,“请穿插读的方式分析,安塞腰鼓有怎样的特征?为何要写安塞腰鼓?”,围绕这两个主问题,学生基本上能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思考,通过对腰鼓特征的分析,基本上能找出“生命、力量”这样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因而,对文章主问题的提炼,既考察教师对文本的领悟能力,也给学生充分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2..充分利用略读课,为学生营造被赏识平台《桥之美》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授课时,可与《中国石拱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