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评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赖长春2014年12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质量观及其测评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过程反映了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过程反映了教育目的演变过程古今中外“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世界教育目的的变革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89年《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001年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四种学习学会共存“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学会生存1.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2.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具有怀疑的能力;3.掌握科学方法,具有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4.具有创造精神,能够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5.具有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学会关心1.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2.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3.关心他人:4.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5.关心人权;6.关心其他物种;7.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8.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四种学会1.学会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从而能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2.学会做事:更多地与职业培训相联系。即是要求如何教会学生实践所学的知识,或者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3.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4.学会生存: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学会共存1.发展应变能力,以适应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文化的、科技的各方面的人类活动中的迅速变革;2.发展成为公民的能力,参与并再创造广义的政治生活和公共机构活动;3.能够保障和促进所有人和各领域的人权,包括生存权、白由权、自身保障权、劳动权、社会及家庭福利权;4.认识和促使根植于地方、国家和世界的优秀传统的一致性得到强化,并为着共同利益将这些传统发扬光大;6.能够获得包含技能的知识,能够认识科学进步对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对当地、国家和世界生活的影响;7.能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并发展使用这一技术的能力。“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中国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前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士”“君子”“圣人”“劳动者”“人才”“建设者”“接班人”“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中国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前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士”“君子”“圣人”政治人才学术人才初为士,次为君子、最后为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中国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前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劳动者”1957年: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在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61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在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宪法: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在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背景中国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前5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人才”1985年: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和级各类合格人才。1981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