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VIP免费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_第1页
1/91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_第2页
2/91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_第3页
3/91
每日格言•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三要素被称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020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地图三要素常用的定向法一般指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指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向东西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经纬网定向法北西北南东西东北东南西南(二)地图上的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东南西南北NSWENSWE指向标定向法ESWN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中山陵在南京站的方向东北东西NSWEN学校小明家商场电影院学校在小明家的————方向;电影院在小明家的————方向;商场在学校的————方向;小明家在商场的————方向;西西西南西南南南东北东北•北京:•东经116度•北纬40度•1160E400N经纬网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经线北极南极2、经线的形状3、经线是否等长4、经线所指示的方向半圆等长南北连接南北两极赤道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纬线是否等长:圆形不等长(纬度相同的纬线等长)00150150300300450450450W450E东经450西经450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⑤经度的划分与变化规律0o10o10o20o20o30o30o180o180o本初子午线西经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越往东度数越大经线度数规经线度数规律律WE40o50o10o20o30o(西经W)400W40o50o10o20o30o(东经E)300E东西半球东西半球wE西经东经0°0°经线经线(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以20°W20°W和和160°E160°E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半球:东半球:20°W20°W向东至向东至160°E160°E西半球:西半球:20°W20°W向西至向西至160°E160°E⑥对地球的划分西经300西经501800经线东经1200400W100W1700E1400E00经线北纬N南纬S0o30oN60oN90oN60oS30oS90oS纬度的划分与变化规律0o10o10o20o20o30o30o90o90o赤道北纬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越向南度数越大纬线度数规律NS10o20o30oA30°N10o20o30oA10°S30o0o30oA30°N30o0o30oA赤道30o0o30oA30°S南北半球南北半球NS北半球南半球0°0°纬线(赤道)纬线(赤道)⑥对地球的划分经线经线纬线纬线形形状状长长度度指示方向指示方向半半圆圆都相等都相等南北南北圆圆东西东西南北半球中,纬南北半球中,纬度相同,长度相度相同,长度相同;纬度不同,同;纬度不同,长度不同长度不同经线与纬线经度经度纬度纬度度数度数起点起点度数度数划分划分半球半球划分划分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0°0°经线)经线)向东西各向东西各分分180°180°赤道赤道((0°0°纬纬线线))赤道赤道((0°0°纬纬线)线)20°W20°W和和160°E160°E组成的组成的经线圈经线圈向南北向南北各分各分90°90°经度与纬度0015015030030045045000300150300150450AB150WB:15ºS,300ECC:30ºN,300E450经纬网表示法:纬度,经度30ºN,A:低纬度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高纬度高纬度赤道0023.50N23.50S66.50N66.50S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五带的划分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①线段式比例尺:②数字式比例尺:1:200000③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02千米北京市地图中国地图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比例尺大小比例尺越__,表示的范围越__,内容越___比例尺越__,表示的范围越__,内容越___图幅相同的地图:大小详细小大简略小大详细简略大小比例尺图上距离(厘米)实际距离(厘米)A实际距离=3.2÷=3.2×4000000=12800000(厘米)=128(千米)C比例尺图上距离(厘米)实际距离(厘米)图上距离=1千米×=2厘米=100000厘米×1.转换比例尺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1:25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25千米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3千米025千米03千米•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比较平缓•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比较陡峭•山谷山脊海拔相对高度•鞍部峭壁(陡崖)•9.运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