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特点是太过焦虑如果一个孩子在0-7岁时,所需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便会一直寻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早恋、叛逆、自我缺失,甚至人际关系障碍……”萨提亚亲子关系导师林文采博士认为正当中国的父母亲关注于虎妈和猫妈哪种教育方式更理想时,却往往忽视了家庭体系本身对孩子的塑造。做虎妈还是猫妈?生活周刊:近期,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的战歌》使得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模式,您个人持哪种观点?哪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更有利?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方式好,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个性,如果这个孩子的抗压能力很强,性格比较稳重,倒是可以考虑相对从严的管教方式。但是这种教育理论不能作为所有人的标准。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温和的教育方式可能对他们更加有利。我的观点,最好的方式是“温和与坚持并重”,用温和的方式管教但是对于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的界限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万万不能做,让其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底线。我坚信,孩子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6岁时,他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父母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和观察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生活周刊:那您认为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说实话,我对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敢苟同的。在中国整个的文化背景里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往往扮演的角色投入程度很低,可能他们大多把时间放在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援。我更建议,父亲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在4-5岁阶段,是最需要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的。再有,中国父母的特点就是太过焦虑,这种焦虑对孩子来说压力很大,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在中国,我发现很多父母特别喜欢攀比比谁家的小孩有出息,学习好,读名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做好他们自己。满足了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出色的孩子,未来都会发挥得很好。了解孩子的心理营养生活周刊:您认为,不同的阶段父母需要满足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在0-3个月的早期,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婴儿非常脆弱,生活的一切都需要爸爸妈妈来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同时,在这3个月还要让他知道妈妈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任何事情比他更重要。到了4个月-3岁阶段,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意味着他们从心理上从母体分离的过程开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很难做到“独立”。这个阶段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安全感的来源一方面是夫妻的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好,孩子就会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总是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没有安全感。到了4-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父亲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这些话会让孩子充满自信,会记得一生。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会有一个人成为孩子的模范,教会他生活态度和技巧。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从模范身上学习。通常我们把这个模范叫做“重要他人”,这个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他经常接触到的其他人。生活周刊:但现在的中国父母大多没有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教育,而是对孩子特别宝贝寸步不离,您对此怎么看?在孩子4个月-3岁阶段,是安全感的建立期,妈妈情绪太焦虑,孩子也会吸收这种焦虑。对孩子来说,“分离”主要是针对妈妈。自己就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经常焦虑,怕这怕那,还会情绪失控,这都不能让孩子心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