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整与跨界:做“减法”丰盈课程学校课程改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我们的理念、视野,还有是否具备马上就行动的勇气。当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化的时候,我带领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构建起丰富而开阔的“新小孩”课程体系。“新小孩”课程体系是在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打造“无边界教育”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什么是“无边界教育”?简单地说,“无边界教育”就是一种打开边界的教育,是走向开放的教育。它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开拓学习时空,寻找、纳入、整合、建构、创生各类优质的课程资源,将生活与世界作为教科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拥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小孩”。基于这样的理念,“新小孩”课程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框架:统整性国家课程和拓展性校本课程。其中,拓展性校本课程又分为两个板块:必修性专设跨界课程和选修性社团活动课程。但不论是哪一个课程板块,统整与跨界都是主要特征,也可以说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战略。统整后的课怎么上在推进课程统整的改革时,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彻底推翻,然后另起炉灶?诚然,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确实有一些问题,但这不是我们“彻底推翻”“另起炉灶”的理由。课改不是一场运动,不能为了所谓创新而放弃已有的优势。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值得研究和传承,但确实也有不少问题应该反思和改进。事实上,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学校,不论提出何种课程主张,在我看来,其实质内涵都是在传承中进行创造。因此,我和我的团队也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下面,先看我校几位老师的课堂。场景一:老师和孩子们团团坐,正在读绘本《巫婆与三颗星星的故事》。孩子们眼睛闪亮,听得专注而开心。绘本读完了,老师请孩子们讨论故事,大家为故事里的友情和信任而感动;后来孩子们打开面前的玩具盒,玩一玩、数一数盒子里的玩具,并随机将表示玩具形状的汉字如“球”“圆”都写在黑板上,还给每一个汉字注上拼音;再后来分组游戏开始了,欢快的集体舞跳起来了……这是一节什么课?语文课、数学课,还是音乐课,抑或是舞蹈课?似乎都像,但又似乎都不像。这是“四不像”的一节课。它令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有点茫然了。其实,这既是语文课,也是数学课,还是舞蹈课、音乐课,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节品德课。而执教这节课的,是我校毛燕敏老师,她原本是一位数学老师。场景二:2课堂上,陈培骊老师正在给一年级小朋友们讲故事,那是一只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充满幻想的小兔子的故事。孩子们面前是打开的绘本《我的连衣裙》,那是一本很好玩的书。讲故事的讲得带劲,听故事的也听得带劲。陈培骊老师讲故事讲到兴致盎然之处,吴晶晶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歌谣。小朋友们一边唱着歌谣,还一边煞有介事地踩着缝纫机的节奏:“啦啦啦,啦啦啦,咔哒咔哒,咔哒咔哒,我的连衣裙,穿上漂亮吗?”唱完了歌谣,踩完了缝纫机,刘玉洁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服装设计:每一个小朋友手中都有一只白色剪纸小兔子,正等待着小朋友给它们穿上最美丽的连衣裙。小朋友们拿起彩色画笔,小兔子白色的裙子上就缀满了花朵、云彩和小鸟,甚至还有昆虫!当然,还有一些说不出是什么的奇怪的图案。但不管是什么图案,在孩子们眼中都是那么漂亮,他们互相欣赏着,赞美着……这节说不出是什么课的课,是由我校三位老师一起上的,她们是语文老师陈培骊、美术老师刘玉洁和音乐老师吴晶晶。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从这两节课,可以窥见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和努力。为何要统整,怎么统整我们为什么要统整,统整什么,如何统整?我们为什么要跨界,跨什么界,如何跨界?对这些问题有个系统、清晰的认识,实践才能有章法,不盲目。我们对课程进行统整,一方面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国家规定的课时数也是不能超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对现有的课程做统整,课改就极有可能加重师生的课业负担,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