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脚手架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最主要特点是以活动来构建教材。这要求我们科学老师不是灌输学生的知识,而是提供学生一个探究的活动平台。通过巧用儿童玩具;选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活用电子材料;多用环保材料;采用新型材料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从而最终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实验探究材料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最主要特点是以活动来构建教材。这要求我们科学老师不是灌输学生的知识,而是提供学生一个探究的活动平台,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如何给学生搭好探究的脚手架,就是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实验资源。科学源于生活实践,在教学中,除了实验室提供的标准实验器材外,教师要尽量采用身边的实验资源,达到最优的实验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生的探究学习置身于广大的环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拓展对科学的体验。一.巧用儿童玩具。玩具是由科学原理设计的,能呈现科学现象,显现科学规律。其神奇的现象、巧妙的设计、精美的外观能抓住学生的目光,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好奇中愉快地学习。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中去找,我们可以从儿童喜欢的玩具中去寻找,有的儿童玩具不仅学生喜欢,大人也会好奇,也想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上《水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实验过程去做,而是把从千岛湖旅游时买的撒尿小童带到课堂上。当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看到撒尿小童遇热喷水时,全体师生大笑不止。欢笑之后,不仅学生好奇小童为什么会喷水,就是老师们都是一副惊奇的表情,都想一探究竟,成功的探究环境使上课效率大为增加。科学探索要依靠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推动,孩子们主动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知识。二.选用身边常见的材料。生活既课堂,我们学习科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把学到的知识重新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尽量少用实验室现成的器材,而是尽可能多的选用我们身边常见的东西。我们选用材料易取,成本不高,易于动手制作的材料做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其原理、拓展其知识。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实验时,我选取三个青霉素瓶子就可以模仿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然后用吸管回形针和矿泉水瓶就制作出了沉浮子,学生对这一类难度不大的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做好后在好奇中会继续探究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样的课学生记忆会特别深刻,就算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忘记。三.活用电子材料。很多旋转类仪器等都用到电子器材,学生对这类实验也特别的好奇,在上了电学这一单元后,我拿出一个发光陀螺。让学生猜想为什么会发光,陀螺内部的构造如何,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功能,如何组装,工作原理是什么等。当学生猜想后,让学生打开陀螺,用所学知识解答。学生探索后教师引导一些课外知识,大到航天技术,小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是应用了这种旋转陀螺的技术。当学生知道普通的材料蕴含着这么多科学知识,就会心中对科学产生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学好这门课。四.多用环保材料。我们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时,尽可能的少用消耗性实验材料,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越新奇,学生越熟知,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我们以前在教学热传递演示实验时,准备的材料一大堆,需要用到凡士林、酒精灯、火柴、铁条等大量材料,而且还要烧很长时间。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能源,不利于节能环保。如果采用能变温的油墨,这样实验时导热的快慢就可以通过油墨的颜色变化就能看到,这就让抽象的热量传递过程直观化。这样的材料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也更直观,还可以向学生培育低碳的理念。五.采用新型材料采用一些新型材料作为实验器材,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我们在教学热这一单元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些记忆合金,这种合金通过外力变形后,通过一定的温度会变回原来的形状。课上,当我给小朋友提供了这种新型实验材料时,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