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数学课的有效性增城市荔江小学熊红妹【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平台。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有必要了。【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有效性策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领域对合作要求越来越高,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是人们不断的追求,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因而《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可由若干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合作学习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中如果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主动参与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一、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十年,在此期间,各地的数学老师都纷纷围绕新课程理念聚焦课堂,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努力改进教学的手段,尝试构建“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虽然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善于合作,有效交流的精彩场景屡见不少,但教师们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中只重形式,忽视实效,存在多方面误区。(一)合作小组划分随意组织学生在合作与交流时,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随意地把学生就近临时凑合,分成各个小组。如要求前排2名学生转过身来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由教师统一规定小组成员,就违背小组合作交流的自愿原则,往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学困生,有的全是学优生。(二)小组成员分工不明,合作意识差合作小组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开展前没有安排好小组长和记录人,对组员的要求不够具体明确。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对讨论过程中的结论等缺少记录。交流时有的小组七嘴八舌,乱哄哄的,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不休,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有的1小组只有极少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不积极参与讨论,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三)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好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和问题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小组合作交流时有的教师没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和问题,过于随意地组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没没有实际性的意义。这样的小组交流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徒有形式,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收效甚微,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四)学生在小组合作前准备不充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小组合作要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要交流的内容学生没有做好资料的收集就匆匆展开,或学生没有自主深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就急于讨论交流,这样会出现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有合理的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数学课堂上才会更精彩。(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激励性的科学评价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