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沟通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让我的工作充满了乐趣,充满了温情。但在这之前,我也遭到过孩子的拒绝或排斥,遇到过令我尴尬的互动情形。一天,幼儿吃完点心后陆续回到活动室,从小抽屉里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玩了起来。我看到阿如拿着一辆玩具汽车专注地摆弄着,汽车时不时地发出“嘀嘀”的声音。许多幼儿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大家一下子围住了她,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个请求:“阿如,给我玩玩,好吗?”那个建议:“你的汽车借我玩,我把我的图书借给你看。”我瞅着场景如此热闹,也兴致勃勃地凑了过去。没想到,还没等我走近,有几个孩子便一下散开了。我并未意识到有什么反常,仍旧笑嘻嘻地想加入他们的行列。我主动发起“进攻”:“阿如,你带了什么车?”“汽车。”她低着头,小声回答。我又步步跟进:“你的车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头越来越低,手不停地抚摸着汽车,用轻得连自己都快听不见的声音说:“红色的。”我又进一步问:“你喜欢你的车吗?”她咬咬嘴唇,没发出任何声音。我只得自问自答:“你喜欢的,是不是?”她仍一言不发,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我刚想调整一下自己的站姿,没想到,她觑着这个机会,抱着汽车哧溜一下跑开了,留我一人站在原地尴尬不已。这次失败的沟通经历在我心中掀起了千层浪。记得有一首诗歌写道:“儿童说:‘我们心灵的围墙有二十英尺,成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你们永远也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真的只能一直徘徊在幼儿心门之外吗?要想走进幼儿的世界,我又该如何逾越这“十英尺的距离”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起来,我以前就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幼儿往往在盥洗室等离成人视线较远的环境中表现最活跃,那小小的几平方米空间成了幼儿可以尽情表达的场所。每当我试图加入其中时,原本轻松愉快的气氛便会瞬间凝固。为什么我与幼儿的沟通会如此失败?为什么幼儿不敢在我面前畅所欲言?良好的沟通应该是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我反思,在和阿如的那次沟通中,是我无端干扰了孩子们正在投入进行的活动,我根本没去考虑幼儿当时内心是乐意还是抗拒的,更没有意识到幼儿是碍于我的权威地位才不得不顺从我的沟通要求的。这样的沟通注定是失败的,也难怪幼儿要借机逃跑了。教师发起的互动遭到孩子的拒绝,教师心里不好受。那么,教师平时又是如何对待孩子发起的互动的呢?情形一:当孩子充满期待地想与教师分享心情的时候,教师只顾手头的事务,应付几句,或者干脆直接拒绝:“老师忙着呢,别烦,自己玩去。”情形二:与孩子沟通时不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是将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孩子,话语平淡、乏味,说教意味浓,命令语气居多。情形三:放任自己的情绪化表现,心情好的时候愿意耐心对待孩子,沟通效果较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则懒得搭理孩子。情形四:出于对一些孩子的刻板印象,回应时简单粗暴。如果“好孩子”来告“坏孩子”的状,教师往往会立刻责备“坏孩子”,甚至不容许“坏孩子”辩解;如果遇到“坏孩子”来告状,教师有时会选择不予理睬:“就你事多!管好你自己!”可以想象这时孩子有多委屈。情形五:少数人霸占了话语权。有的教师习惯于自己讲、孩子听,不给孩子讲述自己见闻、表达自身感受的机会;有时只有少数幼儿拥有话语权,多数幼儿仅仅是看客,难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总之,师幼在交流沟通中普遍存在倾听、理解、认同等方面的障碍,影响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这归根结底是教师观念上的问题。那么,有效的沟通该如何进行呢?师幼关系决不是一种教训与被教训、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融洽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沟通是开放的,富有情趣的,有利于拓展彼此的经验,启迪彼此的智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意识,确立新的角色定位,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幼儿的世界。教师只有成为能和孩子一起玩耍、分享快乐的同伴,孩子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和教师交流。吃完点心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天天在走廊里“嘿哈嘿哈”地舞动着手臂,脸上堆满了笑意。见我经过,他突然张开双臂拦住了我的去路。“嘿,我是孙悟空。你这个蜘蛛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