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邹城市东滩煤矿学校:董蕾【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流传两千多年,非常感人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故事--------《伯牙绝弦》。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割断琴弦/伯牙断绝弹琴)师: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叫——学生:“绝交”;师:那“伯牙绝弦”就是伯牙从此不再——学生:弹琴。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1.那伯牙为何绝弦?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己去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在学生读一半时出示带有停顿号的课文)如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检查读书情况: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读通了,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跟你的同桌互相说说看。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课文读通了,对故事内容应该有了一些了解,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谁?(伯牙和钟子期)师: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钟子期是隐居山林的樵夫。知道什么是樵夫吗?(砍柴的人)师:樵夫就是以打柴为生的男子。他们两个地位悬殊,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却有一个共同特点。读读课文第一句,这个共同特点是什么?生:他们都喜欢音乐,都懂音乐,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师:“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擅长、善于。师:钟子期“善听”,用现在的话该怎么说?生:善于欣赏音乐,善于品位音乐,善于领悟音乐意境师:理解得真好,学习文言文就要懂得根据我们现在的习惯加以变通。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子期善于领悟、欣赏,伯牙善于弹奏、表达?(指名读)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两个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自己读读,有不懂的地方吗?师:“志”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字也表示“想”的意思。----“念”不同的字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另外,注意到没有,文中有一个字出现四次,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一句中的“善“是善于,第二句中的善是”好“的意思。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是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