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让学生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提高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内容分析。写作思路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二、语言品味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示例: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三、难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存在不存在?“智慧”、“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拟人。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成为造物主的创造。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相对的两个概念,具有可比性。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四、拓展反思人类对自然有哪些不敬之举?请举例说说。播放《自然灾害》的影片;投影:垃圾污染;哭泣的海2003年8月12日在珠海龙洲湾,大面积海域被红油污染,周围能闻到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