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实验》教学设计学科美术单元《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年级高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20世纪中期以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与修改(如毕加索);拼贴作画(如马蒂斯)。第二、雕塑领域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贾科梅蒂的作品改变了雕塑的体量感;考尔德改变了过去雕塑是静态艺术的概念;史密斯的大地艺术改变了局部的自然景观。第三、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学情分析】现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面、见识面,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有限,起初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作品,教师利用网络寻找现代艺术的最新探索,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利用身边的儿童画,因势利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思路】本次授课内容为必修课《美术鉴赏》中的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本课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主导观念、形式探索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整个课程从四个部分来进行教学:首先用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西湖边爆破西湖丹青图的火药画视频来做引导,用熟悉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用中国的吴冠中和国外的波洛克进行简单的作品对比,进行深入研究现代艺术实验的实质;再次通过对绘画作品、雕塑作品以及运用综合性的手段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对比,展示身边熟悉的儿童画来简单阐述这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最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感受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的变化;2、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了解,会分析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和表达内涵,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3、通过学习现代艺术的实验性创作,对于当代艺术有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辨别能力,正确看待传统艺术和新实验艺术的不同,尊重艺术多元化。【重点、难点】如何理解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如何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并建立学生正确、健康和理性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现代艺术实验性创作直观感受1、播放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西湖边的爆破场景及作品。2、学生回答问题:⑴应不应该把“爆破”艺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⑵当代艺术大师蔡国强采用哪些新技术和新材料?⑶如何从蔡国强的艺术当中体会本土文化?火药、国画、丝绸、西湖。蔡国强善于运用传统元素传递民族特有人文理念。(意图:用蔡国强的火药爆破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现代主义艺术实验)(板书课题:新的实验)二、现代艺术实验性作品比较赏析1、欣赏中国现代画家吴冠中的水墨作品。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评论家。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2、欣赏波洛克的绘画作品。3、介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他生于怀俄明州的科迪,1929年移居纽约,进入艺术学生联盟,在托马斯·哈特·本顿门下学习。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取消画架,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稀薄的颜料借助喷雾器;作画时和画布的接触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在画布四周走动,或跨越过去,使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画面上线条纵横曲扭,色彩变幻无常。在其追求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中可见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波洛克创立的行动绘画意义是:一、改变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是美学的设计,而成了承担由内心支配的人的运动的载体;绘画不再是通过形象或形式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却成了画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