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魄,健康心灵——浅谈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摘要】“生命在于运动”,无数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积极手段。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并且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关键词】体育活动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当今社会,健康的问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成状态和完全安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这几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每年关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表明,在校的中小学生体质一年比一年下降,身体健康问题令人十分担忧。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常有情绪不稳、自我失控、意志薄弱、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问题。据调查,普遍师生认为这跟少参与体育活动有很大关系,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平衡,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学生群体的健康能否胜任其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2005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该公告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③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④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最能够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从1985年至今,二十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体质健康监测肺活量2004年(7-18岁)与2002年(7-18岁)相比:男孩下降了38毫升,女孩下降了44毫升。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组数据:历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肺活量和1985年肺活量的对比值年份1985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7-18岁)(7-18岁)(7-18岁)(7-18岁)(7-18岁)肺活量男2615毫升2525毫升2562毫升2447毫升2409毫升(平均值)女2140毫升2050毫升2087毫升2062毫升2018毫升对比值男-90毫升-53毫升-168毫升-1206毫升女-90毫升-53毫升-78毫升-122毫升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功课繁多,体育锻炼又太少,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而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造成健康状况低下的重要原因。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学生的健康有如下作用:①能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反应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变得聪明,对学习很有帮助;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可以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增加睡眠质量,保证学习时间和生活质量;②改善血液循环,保持正常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心脏功能;③有效提高呼吸系统功能,增强肺活量,提高免疫力,防止呼吸道传染病;④提高消化系统能力,增加食欲,促进新陈代谢;⑤促进骨骼增长,提高关节的灵活性;⑥提高肌肉的质量,减少身体脂肪。实践证明经常运动的学生平均身高比同龄的学生高出4-7厘米。我认为: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遵循一定的锻炼原则,并加强医务监督,特别是教会学生的自我锻炼和监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运动量适宜,既避免运动不足又预防运动过量。“锻炼才能健康”的共识让全社会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专家们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号召,正在得到广大师生的响应,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强音。2006年北京市教委率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