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期节目——《变形计》。长沙网瘾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区少年高占喜互换生活。魏程去朵卜村给盲人爸爸当儿子,吃粗面馍馍,下地干农活;而盲人爸爸的真正儿子高占喜到长沙,在魏程家体验魏程久已厌倦的富足生活。7天过后,他们重新回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在青海新家的第一顿饭,魏程呕了一地;第一天,魏程走进学堂,在新同学面前大谈网络的坏处,随后的英语课上他意料之中地睡着了。第二天,电脑课上魏程辅导同学用word,送同学礼物。之后上课他竟然没有睡觉,获得同学的信任和尊重。第三天,魏程上数学课得到老师鼓励。第四天,魏程拔了一天麦子,产生去黄河看看的想法。第五天,中午魏程出门挑水遭遇大雨,他不会挑担子,只好扛回家。父亲拿出几年积蓄让他去黄河玩,魏程眼角红了,他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第六天,魏程到工地打工,筋疲力尽后领到20元工资。他开始理解自己的父母,表示要悔过自新。第七天,魏程来到黄河,因想家而痛哭,说出辍学的缘由。高爸爸为了让魏程洗澡而在挑水途中摔倒,高妈妈和弟弟为魏程一家准备礼物。高爸爸坚持要送魏程下山,途中碰上骑车往家赶的占喜。离别时刻,魏程把用工钱买的礼物送给了父母,随即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向这位临时母亲跪下了,是感激,是真情的流露。回到家,魏程看到了父亲为他录制的DVD,一家人终于相互理解,他重新回到了学校。第一次坐在豪华小轿车里的高占喜,却突然地流泪了。剪头发、打手机,占喜接连落泪。面对丰盛的晚餐,他紧张得五次掉筷子,回家后收下200元零花钱。第一天,占喜被电视剧所吸引,全然忘记了看书。第二天,占喜爱上了卡丁车游戏,晚上请表弟表妹吃饭。第三天,占喜买了一大堆零食,他似乎开始学会花钱了。第四天,占喜逛公园和动物园,买了四本书。第五天,第五天占喜到妈妈的印刷厂帮忙,觉得很无趣。第六天,第六天占喜去卖报,发现城市里并非都是繁华,也有人活得很辛苦。第七天,占喜收到了新父母送给他的自行车,兴奋不已。晚上占喜意外得知亲生父亲摔伤脚的消息,立刻要求赶回家。交换后第八天,占喜清晨拉着爸妈请他们吃面,在机场送给他们乒乓球,却拒绝了妈妈的拥抱,挥泪离开。占喜平静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当中,他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变形记》节目的推出引发了大众和专家批判浪潮。我看过后,心里有很多想法,这部记录片表达了些什么呢,很多很多,从魏程的角度来看,他讲述了一个网瘾少年的经历,从高占喜的角度看,看到了一个西部少年的奇遇。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的教育现状,中国的贫富差距,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世界。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而家庭和学校又是孩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互联网给社会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加剧,家长给予孩子无私关爱的同时,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教育技能技巧的缺乏,往往会将孩子推向“坏”的行列。所谓的“坏”孩子心中都有一方未污染的净土,而他们性格叛逆,迷恋网吧,也是缘于孤独和青春期的迷茫。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等,但在目前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教育趋向功利化和简约化,即好孩子的标准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学校中盛行着“一切向分数看”的风气。因此曾经一度有教育人士呼吁取消名为“三好学生”——实为“一好学生”——的称号。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弊端也多遭到人们的诟病。在节目中,魏程生活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中,父母为他提供一切生活支持,然而父母却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很少跟我聊天,参加这次节目后也是。”魏程说,就连青海少年在他家的生活,魏程也一点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不叫孩子选择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为“朋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家长疲于工作,但这并不能成为不和孩子沟通的托词,更不能以孩子分数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要知道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社会知识,人格塑造重要路径,父母教育导向的偏差会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从交还的几天可以看到魏程在工地打工,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