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思维游戏课程案例的解读和思考—《生活中的秘密》教学案例东丽二幼于洪阳活动背景:在这一单元的思维游戏中,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活动前,我仔细地阅读和分析了教案,发现:要让幼儿很好地理解、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很难。有的很多例子脱离了实际生活。例如:因此,我在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经验的铺垫活动:将幼儿不熟悉的那些事物的照片事先放在活动的各个角落,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的兴趣非常高,能积极的询问事物名称及用途,为下一个活动打下了基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关系—容纳与被容纳。”和“关系-物品与分割工具”。2.引导幼儿能使用一定句式表述以上关系。活动过程:活动情况实录与反思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找出物品的一部分(理解、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幼儿操作<整体与部分>游戏图,教师检查——(提升、运用)竞赛活动,检测幼儿掌握情况。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20多位幼儿围坐在黑板前,教师提出悬念,激发幼儿兴趣,引发思考:“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宝贝”(出示小汽车),“这辆小汽车有什么不对劲呢?”教师直接进入活动的“主题”,幼儿很快发现了小汽车没有轮子。“汽车没有轮子行不行?”幼儿着急地回答:“不行啊!没有轮子,车怎么开呢?”引导幼儿讨论汽车大卡片上缺少了什么,为什么车不能没有轮子等。这时教师再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幼儿得出结论:轮子、方向盘、倒后镜等都是汽车的一部分。二、感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教师出示风扇、鞋子、玉米等图片,请幼儿在椅子底下找出有什么小卡片式图片的一部分。这一环节,教师是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感知身边熟悉的物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每出示一张图片,只有3秒钟,教师有意识提示:“现在找什么,你们看清楚啦!”这是符号、图形记忆和图形发散的训练,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每出示一张实物图片,幼儿找到相应一部分的小卡片时,教师都注重引导幼儿说出:××是××身上的一部分,让幼儿感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通过互动游戏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2.幼儿操作游戏图,教师简单明了交待操作要求,并鼓励幼儿与客人老师交流。教师向每一位幼儿提供<整体和部分>的游戏图,还有贴标记贴画1张。幼儿细心操作,将具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物品一一对应粘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后,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向客人老师讲述操作结果,并对表现好的幼儿予以小贴纸的奖励。3.提升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分三组比赛,老师出示大树图片,三组小朋友比赛哪组最快将叶子贴在大树上,这一环节有竞赛性,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4.结束环节,提升<整体与部分>的经验。教师请幼儿说说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有关系的?”活动结束自然,给幼儿留有任务,为下一次活动做铺垫,埋下伏笔。跟进反思:活动流畅、完整、循序渐进、环环紧扣。活动对我有这样的启发:1.思维游戏课程的教学具经过国内外专家参与设计和指导,适合教学目标及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让老师在备课时较为省时省力。教师充分利用资源、恰到好处,发挥了学具的最大效用。2.老师开展每个活动都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开展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目标,重难点设计教学内容。活动总体反思:一、制定目标和安排教育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老师上公开课,为了保证活动的“精彩”,预先进行了一些“排练”,然后再“表演”。教师可引导幼儿进一步类比推理找出具有其他关系的物品,多认识一种“关系”。如:做什么事需要用到什么感官,需要什么的工具等,拓展幼儿的语义认知能力和思维发散性,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切切实实地根据身心特点制定目标,避免活动目标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注重观察,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幼儿在操作<整体与部分>游戏图时,要求幼儿要给上下两组有关系的物品贴上相应的颜色标记。游戏图上第一张是“汽车”,大部分幼儿都是在汽车下贴上一个颜色标记,然后再从下一组图片中找出有关系的“车轮”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这是一种思考方式,而过程中却有两个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