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案例研究——关于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研究主题与背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在与研究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便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尝试通过对小班一个幼儿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正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幼儿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更何况小班幼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能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一、个案情境描述(一)研究对象简介我班阳阳小朋友今年4岁,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离异,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习惯指挥他人,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二)阳阳的“攻击性”行为表现1、饭后看书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阳阳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阳阳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2、晨间活动在做操时,阳阳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3、玩玩具阳阳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三)阳阳“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心理因素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阳阳平时特别爱看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阳阳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2、社会因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阳阳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在同玩的几个幼儿中,阳阳总是以“大哥”自称,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四)阳阳“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人。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二、阳阳“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一)幼儿园教育措施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阳阳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