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说课稿一、说教材《俗世奇人》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本课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记叙旧天津的民间奇人及其有关绝活的传奇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也反映了旧天津人才济济、龙蛇混杂的市井风俗。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人物形象。这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这是本课的难点。3、了解地方文化,感受手艺人的独特人生,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阅读能力。但是,对于作者和旧天津民俗所知甚少。因此,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四、说教学流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特别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有关旧天津民俗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同时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天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接着,我用课件出示课题,接着再出示作者资料。老师明确:本课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冯骥才。此环节,通过老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好地引出本文的课题。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1、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注意“怵、抠”等字的读音跟写法。如提醒学生“怵”字的读音是“chù”而不是“xiū”。这样以点到面,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本文的生字词。2、接着,课件出示:“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答。并提醒学生,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会倾听。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在对课文有了了解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环节三:合作交流,探究语言1、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思考:分析“好嘴杨巴”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各小组代表发言并相互补充,老师再进行小结:随着事件的一波三折的发展成功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胆有识、机敏、圆滑、精于人情世故的杨巴形象。2、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文段,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并根据情景进行诵读,要求读出声调和语气等。例如:有学生诵读后回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地方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高兴?这几句中“砍”“赛”“嘛”三个词为天津方言,具有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也有学生诵读后回答:泥人张捏好海张五的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这个“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和不屑。为了体现语文课堂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理念。我通过生生互答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补充归纳:多用天津地方方言,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语言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化;运用夸张增强表达效果。本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用心去感悟文本,激起共鸣。环节四:拓展思维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环节五:作业布置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使学生乐学乐做。1、语文贵在积累,要注重平时的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因此我设计了课后摘抄文中一些你觉得有趣很有特点的句子。2、阅读冯骥才的其它作品。如《神灯前传》。3、搜集古今中外“俗世奇人”的事迹。五、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