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扬童心、葆童贞、激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德育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这是新课程理念带给我们欣喜的转变。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然而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当然包括自己的实践),我们往往会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品德课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动性,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对活动的形式考虑再三,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对活动的有效性却认识不足,以至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游离了最根本的目的。我们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讲究、追求其有效性。这样,活动才能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一、活动设计把握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活动设计中,我们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活动程序,以及活动细节,都应指向教学目标,并为达成目标而存在。如《从地图上看家乡》这一主题活动的认知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情感目标是:知道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行为目标是:能正确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紧紧围绕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活动:1、看图找家乡,游戏做一做;2、开列小火车,大家比一比;3、图上贴家乡,台上说方言;4、彩笔画家乡,上台作介绍。这一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旨在通过找、贴、画、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位置及所属行政区,知道家乡是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是养育一个人的一方热土,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热爱家乡的激情。二、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质量,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如在上《保护水节约水》这一课时,我拿出平常在校园中拍摄一些照片(哗啦啦流不停的水、未关紧的水拢头),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看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体验这些现象的同时懂得要保护水、节约水。这样即回归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儿童将来奠定基础。面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孩子是积极参与、真情投入的,这就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断,先出示录像资料:①前几年我市茶叶销售大伤茶农的心;②今夏我市茶叶市场的大好前景,以及为即将举办的“茶博会”全市人民在上下忙碌着。接着让学生说事件,谈感想,举相关事例。然后小组研究:用我们的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通过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来加深认识、热爱家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学校的小课堂通向了社会的大课堂,走向了生活的大天地。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心理结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各个环节设置不同活动,让学生在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角色扮演、辩论演说、游戏竞赛、展示交流等各种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为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