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张燕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体会人物个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这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卷首的一首词,也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歇后语导入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里面故事的歇后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相关歇后语)1.张飞穿针--粗中有细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3.徐庶进曹营——言不发4.关公赴会--单刀直入5.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面不改色心不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其中就让我们领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那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风采。)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自己是否能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出示(周瑜妒忌诸葛亮军令状曹操借箭神机妙算)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的词语,一起来读读看来这些词都难不了大家,但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妒忌的忌字,要特别注意,上面是自己的己字,结合意思来记住这个词:忌,心里面只装得下自己,对别人的才干感到很怨恨。2.同学们,能否根据上面的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理清文章脉络。(1)同学们,有时我们看故事开头和结尾就能知大概,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写法是?(首尾呼应)也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2)那么剩下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这也就是故事的?(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3)课文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指名说)三、品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机妙算”就是——(引说)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PPT展示)(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预设:知天时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吃惊)为什么吃惊?来,一二组读。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平静、胸有成竹),三四组读。(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诸葛亮在大雾漫天之时向曹操借箭,会不会是凑巧赶上这样的天气呢?谁能联系课文说说?(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早在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他就已经料到三天后的四更时候会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精通天文(板书:知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所以坐在船中的他才会笑着说——(生接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笑着”一词你读出了什么?小结:如果周瑜知道诸葛亮早早就算出这场大雾,一定会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晓地理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何止是知天时呢,不如的还有?(引导学生说晓地理)那他是怎样经过巧妙的安排,对地理形势善加利用的呢?(句子: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