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体会一二三2010年10月21日——22日,我有幸跟随萧山区小学思品教研员韩永平老师去建德新安江一小参加杭州市2010年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了8节《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受益匪浅。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根据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激活参与。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方红英老师在上《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选择燃放烟花爆竹这一在建德众多民风民俗中较为普遍的一例。经教师提问,放过烟花爆竹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可见学生非常喜爱这一风俗,老师话题一转,说,老师在建德网站论坛里发现不少网友对于燃放烟花爆竹非常有争议,摘录了一些网友的发言,出示给学生看,并问学生你从中读出了哪两种声音?学生纷纷举手,概括起来的两种声音为:燃放烟花爆竹需要传承;燃放烟花爆竹应该革除。教师进而说,显然,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这一问题一提出,下面的学生像炸了锅似的,急于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激活了学生,然后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调整座位,主张传承的为正方,主张革除的为反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方辩手罗列的理由不少,认为这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表达方式,增添喜庆的氛围,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反方同学也罗列出了充分的理由,认为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不可避免地伴生了迷信愚昧,威胁人生财产的安全,污染扰人,攀比浪费等。接着教师进行了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你觉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风俗怎样传承才能两全其美呢?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由限制地燃放以更好的传承,并播放了建德市五家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有限制的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方老师抓住学生生活中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熟悉而喜爱的民风民俗,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美奠定基础。”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校长、浙江省德育专家黄黎明老师多次谈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她说:“我们的品德课要实,实实在在的实,要效,效果的效,课堂要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实实在在的的提高。”我参加这次活动的第二深刻感受是开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在,效果好。桐庐市凤川小学陈建英老师所上的《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四年级上册)一课片段:师:你知道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吗?教师播放视频,介绍父母的工作,有公交车司机、店员、教师、医生、建筑工人、三轮车师傅.。。。。。。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我看到了什么什么,他们很辛苦,工作压力很大。等等。师接着板书:“父母辛勤地工作着,可真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