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找出科学家做三次试验的句子,知道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3、能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4、能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尝试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能通读课文,对蝙蝠和雷达已有所了解。四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理解句子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教学重点:能找出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的,秘密是什么。3、教学难点:能清楚说出蝙蝠飞行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内在联系。4、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在语文技能两维目标分类框架表中的具体分析:教学内容(知识维度)掌握水平(认知过程维度)认知难度:易难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拼音字词句子标点朗读、背诵目标1(正确、流利)目标1(有感情)标题、体裁写作背景课文结构课文内容(含价值观)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3表达技巧目标4(运用)1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蝙蝠的神奇本领,它们可以在漆黑的夜空任意飞行,那么,你们想知道蝙蝠飞行的秘密吗?科学家为此进行的试验。二、合作学习,探究试验1、自读课文第4—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2、反馈学习情况: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表格写一写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证明第一次蒙住蝙蝠的()第二次塞住蝙蝠的()第三次封住蝙蝠的()3、科学家通过三次的试验证明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4、师:蝙蝠的嘴和耳朵究竟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叙述来说一说吗?三、品读课文,揭示秘密、原理1、齐读课文第7自然段。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3、请同学上黑板摆蝙蝠飞行示意图4、师: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之后,科学家模仿这种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那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8自然段。5、学生自学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2)同桌互说雷达工作的原理。(3)说说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完成课后填空。四、拓展延伸1、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的句式来说。五、作业设计一个小发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