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十六字令三首VIP免费

十六字令三首_第1页
1/2
十六字令三首_第2页
2/2
十六字令三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三、教学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毛泽东的历史图片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毛泽东。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请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所熟悉的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导入语: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评价,《十六字令•山》出来,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没有名篇的历史。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同学熟悉课文。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提示。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三、朗读赏析,拓展深化。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结合对内容的深入分析,体会诗歌传达出的对山的赞美之情。2、根据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回顾毛泽东《七律长征》,写山的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第一首诗赏析要点导引:(1)“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2)“惊回首”中“惊”字情态的品读。(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第二首诗赏析要点导引:(1)山的动态形象品读。(山在这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2)比较阅读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第三首诗赏析要点导引: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伟峻之势(山可以高得刺破青天,山高可为天柱正支撑中天。顶天立地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的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4、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十六字令三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